标签:
医疗改革医疗救助 |
分类: 医生哥谈医改 |
最近参加城市医疗救助试点评价研究报告的专家提出,民政部门统计显示,有34.8%的贫困居民救助对象接受过医疗救助,贫困居民应就诊而没有就诊的比例从试点之前的47.96%,下降到34.9%。
据专家介绍,该报告对东中西部8个城市、1116名救助对象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8%的低保对象拥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超过92%的困难群体面对疾病造成的经济风险缺乏任何保障。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帮助城市贫困患者负担了59%的门诊费用和22%的住院费用,76%的贫困居民认为医疗救助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该项目对贫困弱势人群2006年的经济状况调查发现,90%的困难人群没有稳定工作,贫困家庭人均月收入为232元,人均月支出为281.27元。他们中人均两周的患病率达42.51%,高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城市人口两周患病率15.32%的水平;月人均医疗支出110.46元,占个人收入的47%。由于医疗救助制度目前只承担了59%的门诊费用和22%的住院费用,因此一旦患大病,他们难以摆脱贫病交加的恶性循环。
但是
有关城市医疗救助试点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医疗救助制度从2005年在全国试点,截至2006年底已覆盖1440万困难居民,救助对象中有348.42万人次通过资助得到医疗服务。但由于人均筹资金额只有112.56元,不及2005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医保人均筹资1019.37元的1/8,尚不能满足困难人口的医疗需求。
该报告透露,截至2006年底,各级政府已累计筹集医疗救助资金29.7亿元,中央政府安排资金7.8亿元,地方各级政府筹集21.9亿元。虽然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比2005年增长了60%,但现阶段的筹资水平还不能满足贫困人群的医疗需求。另外,地区间筹资水平也不平衡,东部地区最高人均筹资176元,中部最低人均73.4元,相差1倍。发达省区最高人均筹资867.4元,不发达省区最低人均31.1元,相差26倍。
专家认为,目前的资助人数相对于全国2200万城市低保、困难人口来说,还是微不足道的。按照城市基本医保的筹资水平,医疗救助应达到146.8亿元,故应拓展社会筹资渠道。
遗憾 医疗救助门槛太高
参与起草城市医疗救助试点评价研究报告的专家透露,由于医疗救助资金管理部门为确保资金不超支,以至于影响了医疗救助的可及性和有效性,造成了救助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截至去年6月,全国共有728个试点地区开展了门诊救助,门诊救助起付线的中位数为42.5元,相当于同期低保对象当月1/4的生活费,个别地区门诊起付线甚至高达2500元。到去年年底,全国大病住院医疗救助起付线平均为1300元,相当于低保对象8个月的个人收入,而在很多地方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报销的起付线只有300元至600元。住院救助的报销比例也很低,如绝大多数试点地区住院救助报销比例在20%~30%,远低于同期全国基本医保60%~80%的报销比例。目前,33.9%试点地区选择的是大病救助模式,救助病种多集中在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10种伤害大、经济负担重的病种,限制了相当部分困难群体对医疗救助的利用和受益程度。
该报告对1116名救助对象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70%的贫困居民认为目前的起付线较高,11%的救助对象因此未能利用该救助,19%的居民因“病种不在报销范围内”而没能利用医疗救助。专家认为,由于医疗救助不能广泛可及,限制了救助资金的使用,造成资金利用率低且相对过剩。2006年,全国累计使用医疗救助资金10.23亿元,资金平均利用率只有63.11%,还有35%的救助资金沉淀。有的省全省资金使用率不足10%。专家建议,医疗救助有别于基本医保,救助方案应首先解决贫困人口最迫切的疾病问题,可从大病逐渐扩展到常见病和慢性病,逐步取消起付线,并将事后救助模式转变为“发放医疗救助卡、医院先垫付或凭诊断证明提前申请救助”的事前、事中救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