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波子诗词 |
节日读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初次读这首诗是女儿两岁教她背诗的时候,我和女儿一起熟背了这首诗。那时候,我觉得这首所勾画的景色很美。想象出一幅美丽的江乡雪景图:山被雪敷,路静人稀,飞鸟绝声,遐景孤冷。
我记得,在2000年的春节,有一位银行的朋友说与大书法家曾景充是好朋友,送我一幅字。我随口就说了柳宗元这首诗。
不难看出,作为政治家诗人柳宗元借描写山水景物,抒发一种清高孤傲、郁闷苦恼的情感,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孤独,这可能与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与“孤舟”和“独钓”的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评论家是这样评论: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