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医生哥谈医院管理 |
上篇《回娘家聊聊》谈到医院感染管理的问题,引起大家的兴趣,也希望我继续发表一些看法。
资料表明,医院抗生素滥用、多重耐药菌株出现所造成的抗菌药物失效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的课题。各种新的诊疗技术、导管技术所致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增多,过去已经控制的老传染病如结核、梅毒等,和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在医院内传播的危险性,威胁着医院内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健康,使得医院感染的种类、影响因素的复杂程度和预防控制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大型的医院感染的爆发事件时不时发生,也给医院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带来新的严峻的挑战。
SARS时间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和国家广泛关注,提出了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在广东也基本完成了。虽然说这体系的建设已经开阔了医院感染体系的建设,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制定了响应的法规文件,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尽管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成绩,医院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在不断加大,与之相比,应急应对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重视和投入不足。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特别是传染病在医院内的预防控制应该属于公共卫生范畴,政府应该给予医院适当的投入。在市场化的美国,政府没有忽视医院感染预防的重要性,全国99万张病床,投入医院费用4000亿美元/年,感染控制成本8亿美元/年(占全国医院总投入0.2%),由医院感染控制节约资金就达24亿美元/年。而我省目前在卫生事业经费项目中还没有建立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专项投入,甚至在艾滋病、人禽流感防治经费中也没有院内感染防控的专项经费,而实际上艾滋病、乙肝等经血传播疾病是最重要的院内感染控制内容。
在这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医院在趋利性经营的思想指导下,虽然院领导即使清楚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但政府投入不足,院感防控消耗的费用也没有在医疗服务收费项目中立项,实际上只增加医疗成本。所以,虽然近年来各医院自己投入的院感经费投入有所加大,但不充足,特别是在医务人员艾滋病等职业暴露防护方面缺口更大。
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虽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我厅就此有专文要求,但医院并没有很好的落实,目前不少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科没有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没有正常的、常规性的开展工作。
三是专业化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2001年我们委托省医院管理学会对21个地市,283家医疗机构院感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省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配备了专业人员,但兼职人员占了78.97%,明显多于全职人员,大多数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仍归属于预防保健科,反映医院感染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从整体上看,医院感染管理从业人员中多数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但平均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时间只有3.46 ± 3.44年,提示专业队伍的稳定性不够。
由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专业化程度较高,业务技术性强,涉及的专业领域广泛,需要较长期经验积累方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队伍的稳定性是很重要的。但由于我省院感人员职称晋升没有专门的途径和渠道,缺乏选拔、培养、使用院感人才良性机制,不仅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业务水平、管理能力也不能适应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际需要,队伍不稳定。
四是实际开展工作内涵质量不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涉及到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医药护技后勤等各部门和各专科,其内容包括抗生素合理使用、耐药菌及院感发生率监测、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的处理、消毒隔离技术、医疗废物处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等。但实际上,我省目前大部分医院院感管理工作缺乏深度和广度,基础性工作不落实,比如标准预防概念不清,在临床工作中落实不够,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达不到标准,洗手的意识和方法欠妥,消毒剂的配置、使用和管理缺乏规范。而专业性强的工作更无法开展,如以医院感染病例综合性监测为例,收集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感染部位、危险因素、病原体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等,能够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直接的数据,并对其效果评价研究,但由于临床医生对于院感病例诊断水平不高,辨认意识和能力不足,医院报告医院感染发生率常常只有2-3%,而全世界整体水平都是8-10%,漏报率高。在抗生素的使用方面也存在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的不合理等等情况。此外,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在参与医院建筑布局、耐药菌和目标性监测、医院重点科室布局流程设计、抗生素管理、职业暴露防护等等领域,显得力不从心。
以上仅仅是抓医院感染控制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够得到个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医疗质量水平。
前一篇:我的责任更重了
后一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