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这也是朋友在我的一篇医改文章出现,因为其他朋友认为不合适在这篇文章上跟贴,故转移到这里来。敬请转摘的朋友不要误会我的用意,并非删贴。 另外请朋友们也注意适用性,免得我浪费很多时间搞搬运。]
医学领域没有绝对的权威
尽管美国医学研究为疾病诊治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是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先进不代表完美,我们只有看到他们的美中不足才能少走弯路,迎头赶上。
十几年前,像许多对西方科学技术充满虔诚的中国青年一样,我开始了洋插队生涯。先到以色列攻读博士学位,后又到美国进行医学研究。在留学早期,我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之严谨,技术手段之先进,学术讨论之活跃非常崇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西方医学研究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十全十美。
机械还原论——理论根基和枷锁
在美国的医学研究领域里,受机械制造工业影响往往将人定义为一部机器。并简单地认为当机器出现故障时,只要找到那个损坏的零部件并更换它就能使机器恢复正常。因此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认为每种疾病的发生仅由单个生物分子(蛋白或基因)的异常改变所引起。
这种机械还原论的医学研究思维方法在对付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确很适合,但在对付其他大多数疾病时却显得苍白无力,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根本不是单一病源或单一生物分子的改变所能解释的。几十年的研究证明,每一种疾病至少涉及200~500个基因,而大量生物分子异常改变所引起整个生物网络的平衡失调才是导致疾病的真正原因。
盲人摸象——盲目性和局限性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盲人摸象”。若将疾病的发生机理比喻为一头大象,美国式医学研究工作可以称为盲人摸象式研究。由许许多多研究课题组和研究人员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摸象工作,有的摸腿,有的摸身躯,有的摸尾巴,还有的摸耳朵。他们摸得非常认真,非常细致,也非常深入,几乎他们该摸地方的每个汗毛或毛孔都快摸完了。摸到新的大的“汗毛或毛孔”可以申请专利或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摸到小的“汗毛或毛孔”的论文也可以在一般杂志发表。但是这种“摸象”工作越努力越投入,离掌握“大象”的全貌也越来越远。
如中枢神经创伤研究领域,仅在美国就有400多个研究课题组正进行这种“摸象”工作,“摸象”领域无所不包,所摸的生物分子也达到近200个。每个研究课题组都坚信自己摸到的“汗毛或毛孔”(单个生物分子)是独一无二的,认为只要继续摸下去就能找到根治中枢神经创伤的特效疗法。然而,针对“汗毛或毛孔”的药物治疗一次又一次失败让研究者充满了失望。
畸形的研究队伍——生物学家主导
据美国实验生物医学学会(FASEB)公布的统计数字,参加该学会的科学家中,69.6%为生物学研究博士(Ph.D),19.2%为医学博士(MD),仅有8%为双博士学位(医学博士加生物学研究博士)。这一统计结果表明生物学科学家在美国的医学研究机构中已经占2/3以上的比例。
虽然生物学与医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医学的重要基础,但从本质上它与医学有着严格的区别。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被引入医学研究,大量的生物学家也进入医学研究领域并逐渐主导医学研究,但他们的贡献仅限于自己熟悉的生物学领域。例如,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对所研究的对象(某一蛋白或基因)非常熟悉,但对研究对象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与疾病的相互联系却所知不多,当然也不知道研究对象的改变会产生什么样的病理生理变化。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成立之初,为了保证医学研究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制定了一条规定:该院各研究所所长和各研究室主任必须由双博士学位或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担任。但由于一些市场经济因素,许多优秀的双学位博士和医学博士选择进入临床医学领域,结果大量医学研究领军人物缺乏,许多生物学研究博士逐渐占据医学研究的领导地位。公正地讲,生物学研究博士在许多方面确实超过医学博士,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生物技术仅仅是人类认识疾病征服疾病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最终研究目标。以工具代替目标,只会使医学研究偏离轨道,使人类征服疾病的目标更加遥远。
(非本人作品)-转载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