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和谐健康的内环境(一)
本书名为《公务员健康手册》,是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的公务员而编写的健康教育书。近些年来,公务员工作超负荷、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公务员的健康状况。近年来诸多有关公务员健康状况的调查都显示公务员的健康状况正在逐年恶化,有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公务员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公务员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情况不容乐观。针对目前公务员的健康状况,为了增强公务员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善公务员的健康状况,提高公务员防病能力和健康水平,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此书。
该书的编写,充分贯彻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思想观念,首先是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在两年前的省委保健办专家座谈会的讲话“我们应该提倡轻伤一定要下火线观念”;第二是省委主管领导刘玉浦书记提出“保健工作要讲政治、讲业务、讲感情”的保健三讲;第三,还是钟南山院士提出的“我们医务人员不但是疾病治疗专家,还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不管高级领导还是医学泰斗对健康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对疾病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这就告诉我们“要身心健康地活着;不要过早地死去;不要痛苦地死去。”1
写健康教育的书很多,但有影响的健康教育书却很少。我在回答朋友们的咨询时总是说,如果你把所有的有关健康教育的书买回来,你会晕头转向,最终不知吃什么好,也不知做什么好。虽然这话有点偏激,但说明一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是一个复杂的、辩证的过程,非三言两语可蔽之。
关于对健康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高质量的生命状态,是需要有科学的知识去辅助。作为编者,我想借这个机会表明两个观点,以尽保健局局长的一点能力和责任。
* 如何既治已病也治未病
《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遗产,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条基本的医疗原则,它不但适用于促进与保持身心健康,也完全适用的治理国家。此书有这样的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哲理非常深刻,它认为古代的圣人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政治家的高明不是体现在治理已形成的乱,而是体现在未乱之前即加以预防。如果病已产生再去治疗,乱已形成再去治理,那就好像渴了才去挖井、临战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就是“预防”胜于“治疗”。
人的生命,是一个动态的生物发展过程,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从弱小到强壮到虚弱,疾病时时在进犯人的机体,如果我们在致病条件尚未使机体发病的情况下便去锻炼身体,提高内在抗病的能力,同时在这样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一种保护身心健康的主动形式,也就是一个人在没有任何身心疾病的时候“治未病”。当然,人不可能避免生病,有病时如何积极地接受治疗,特别是有了某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如何积极地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这就是保护身心健康的一种被动形式。
大家知道,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有一种状态叫亚健康。人的一生中就是在健康、亚健康和患病这三种状态中不停转变。而且人体最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被诊断有病的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属于“未病”时的一种状态,我们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形式“治未病”,亚健康向什么方向发展很多时候是我们可以左右的。
由此可见,本书所提倡的“既治已病也治未病”的基本精神是,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已然,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