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的社会政策
网友“也算菠菜”如是说:如果说现代社会真的分不清谁是弱势群体.那么剩下来也只能是选择"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考量。
前几天就国家级的医疗改革小组成立我发表了一些言论,也引起一些网友的好感。我认为目前医疗改革面临的问题很多,如何确定改革方向这决定如何制定医疗政策。前文谈了蒂特马斯关于社会政策的论述,其中他提到社会政策的三个类别:剩余福利型、工作成就型和制度性再分配型。这些都是说明社会政策的目标和手段上的不同。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目前医疗服务是处于“资源紧缺”的环境,同时又处于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政策环境,在种情况下,政府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府供给和社会供给的政策来解决“医疗福利”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重新回到网友“也算菠菜”的评论的要点: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
南宋的一位诗人范成大曾经有这样的一段诗句:“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一种送炭的乐趣跳跃在纸上,也许“雪中送炭”就从如此优美的诗句中引申出来。
我们可以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一个饥寒交迫的人得到一快面包和一筐炭的效用远远比一个丰衣足食的人得到一匹绸缎大得多。所以说,对于穷人来说,适时的“雪中送炭”所起的效用比其他人的“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要做到“雪中送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往往涉及的是经济学问题。比如说,你用100块钱支付一个农民一年的合作医疗保险,这个农民也许不会“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而你这100元送给一个富翁,可能他也不屑一顾。
既然“雪中送炭”对于穷人这,这么有价值,为什么这个世界中那么多的人热衷于宁可用钱去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愿意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呢?这也是经济学所决定的。因为作为你,给了100块钱给穷人,或许你会有“善长仁翁”的称号,但是对于你并没有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而这100块钱给了“富翁”,虽然他不屑一顾,但他有可能回给你的回报大得多。
从这个成语中我们就会想到,“雪中送炭”的事情是谁去做呢?当然是政府的事情。在经济学中,政府与经济人是有分工的(当然有人评论我们的政府现在已经是“经济人”的角色),经济人讲究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任何一笔投资都要计算回报;医院同样处于经济环境下,在没有政府的投入下,医院与企业一样同样追求一种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前提的效益最大化,或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化。政府的角色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这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所产生的效益。
所以,政府在医疗服务上要做好“雪中送炭”的暂时和长期的工作。
所谓的“雪中送炭”当然是一种暂时的行为,因为“雪”总得要化的。但是,作为医疗健康来说,是政府的一项长期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起病,至于用什么办法、什么社会政策这是我们选择的问题了。政府的社会政策有助于帮助更多的人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和带领他们,通过他们的才智和勤劳来致富,这样才能带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从某种意义来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甚至经济效益更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