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波子哥-廖新波
波子哥-廖新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433
  • 关注人气:75,0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员博客:个人“热线电话” 副厅长开博引争议

(2006-07-24 11:53:56)
分类: 波子杂谈

  官员博客:个人“热线电话” 副厅长开博引争议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开博客竟然卷起轩然大波,《医生哥波子》也成为目前国内级别最高的官员博客。

“医生哥波子,廖新波是也。广东台山人氏,猴属狮子座,性情率直温和。医生哥,较年长之医者也,同辈谓之,亲切可鞠,含爱护之意;波子者乃粤人昵称,子,古亦称之为师。吾秉信和为贵之铭,擎粤域医政之旗,肩负千斤责任重,祈,终归大海作波涛。”廖新波在自家博客《医生哥波子》主页上这样勉励自己。

开博客是为解决实际问题

记者注意到,自从今年4月份正式推出私人博客《医生哥波子》以来,廖新波的网上人气直线上升,目前居人民网第七,在新浪广东博客网排第六,新浪网点击量已接近18万人次,“GOOGLE”的搜索选项则多达12800多条。

尽管不少朋友和网友对廖副厅长开博客捏把汗,他却报以淡淡的一句——“和尚背女人,手上拿得起,心里放得下”。

廖新波向记者坦言:“我这样干,绝对不为出风头,我只是想为政府多做些事,为百姓多解决些实际问题!当然,我也有压力。我知道,自己作为副厅长,一言一行都代表和影响着政府形象,虽然我有‘纯属个人博客,本人在这里不会处理公务和案件,文章也是以学术探讨为主、感情抒发为辅,请勿对号入座’之类的声明,但如果不是头上顶着‘副厅长’这个头衔,哪里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哪里会有这么旺盛的人气?”

官员不会被网友“左右”

日前,一专家撰文表示对官员开博客有不同意见,认为“有可能导致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为经常上博客的网友左右,从而偏离其公共性”,廖新波则不敢苟同。

他认为,如果有“左右”,也是正面的多些。上博者各种各样,观点不一,诉求的利益也不一样。既然诉求不一,就代表了公共性。就拿常规的开会和征求意见来说,它也只能是集团的部分代表,远远没有像博客那样来得广泛!具体比如《医生哥波子》,其访问量不断更新,访问者也不断更新,他们不一定就是医疗卫生这个团体,即使是,也有不同意见者。相反大家可以看到,提出疑问的多是非“集团”内的人。

同时,廖新波一直定义自己的博客是私人博客、“私人的思想港湾”,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政府或部门的观点,博客不能为“政”而开,否则就属于和政府公众网站相匹配的公共行政博客,专事发布消息和搜集民情。

官员开博客是私人的事

廖新波也不同意“博客在政界还是新生事物”的说法,充其量只能说“博客对政界人物还是新生事物”。官员并不是不熟悉博客,只是不习惯自己开博客,或者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开。作为政府官员开博客,只要遵守《公务员法》、忠实自己的职责、为政府办事、不损害政府的形象就可以了!开不开博客绝对是私人的选择和爱好,没有必要上升到制度层面上。

另外,对于“在私人的博客空间里,讨论公共问题,往往导致公中有私,私中有公,最后导致公私难分,让很多公共问题更加复杂”的观点,廖新波反问道:私人的空间何止博客这个媒体呢?又如何界定“公共性的空间”呢?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作为主管全省医疗行政工作的政府官员,廖新波通过博客一方面了解公众的心声,另一方面让公众知道政府在做和要做什么事情,以便老百姓知道怎样去做。

廖新波说,我上个月还参加了一回广东电台的“民声热线”,感受是博客的优点比电台隐私性好,不良效果少!如果能与网络的博客结合一起,不是更加增加亲民性和感染力吗?如果我们的思想再开明一些,态度再坦诚一些,渠道再开放一点,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我们就更受群众的欢迎,社会不和谐的成分也就会少得多。

把博客当作孩子来养

有网友问:“目前的医疗体制,矛头都对准医院和药厂,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我的回答是,首先,医改与其它改革不一样,它涉及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而他们各有自己的利益;其次,医改不仅是中国的难题,同样是全世界的难题;再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握好公平和效率、市场和政府之间关系的度,非常重要,因为医疗服务是一个特殊商品,是一种公共商品或准公共商品,完全用市场经济的东西来指导医疗改革,必然出现市场无力,这时若又碰上政府缺位,改革肯定不会成功!”廖新波说。

类似上面的对话,经常在中午、在深夜、在家里、在酒店、在办公室、在旅途上,一次次地重复着,又一次次地深化着。只要时间允许,廖新波愿意回复每个网友的留言。

难怪廖新波有这么一句名言在网上广为流传——“我是把博客当作孩子来养”。廖新波还千方百计淡化自己“官”的身份,从不回避诸如医疗体制改革基本失败、医院不应该反哺政府等一系列尖锐话题,就连日前去韶关赴小学同学的聚会,也很快把博客变成台风“碧利斯”的灾情汇报和抗灾指导。

真情赢来众多“粉丝”

真情和责任赢来众多“粉丝”,赢来了支持自己的“菠菜军团”。他们这样留言:“廖厅,我们喜欢您这样的厅长,以后我们就叫‘波菜’吧;您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力水手’,我们都是您的‘菠菜’,‘大力水手’有了‘菠菜’,就有了力量!”

网友深情跟帖:“感觉他是个好官儿,按照我的逻辑,敢于自己曝光在民众视线里的官儿应该是清廉正气有想法,没什么把柄落在人手。”

有网络评论更是指出:“数千年的官场文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博大精深的潜规则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少说话,多请示’仍然被很多官员当作铁律……随着逐级升迁,很多人慢慢变得再也不会说自己的话了,吐出的全是文件上的套话废话,结果是一个阶层的创造力的枯竭以及与基层社会的隔膜。在这种情况下,以个性昭彰、平民狂欢为特征的网络博客,开始向官员参与发出呼唤……”

但也有网友提醒:“官员博客是个进步,但万不可捧杀之。”他指出,在公众眼里,官员博客似乎很神奇,能解决很多实质问题,甚至有推进政治文明的里程碑意义,其实,他们只是寻找到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博客的作用和以前的“市长热线”、“局长电话”之类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不过个人色彩更加浓厚一点而已。对于它的出现,我们要淡化处理,既要鼓励大家去开博客,增加与群众的交流,又要不去过于拔高,给他们太大压力,否则哪个官员还敢开博客。(记者罗艾桦)《华南新闻》(2006-07-24 第02版 )(来源: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