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广东人文学会协办的《市民》杂志06年5月刊刊登了廖怀凌的一篇“出位”文章,题目是:广东最“出位”的厅级干部?一对双引号,一个大问号?说的什么呢?
文章是这样开始的:
八年前创办医患交流网
笔者认识廖新波时,他还是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副院长。彼时的廖新波,具有病理学专业背景,在1998年创办了省人民医院5413(“我是医生”的谐音)的网站,供医患交流。他的目的,据称是要把网站向社会开放,希望大家用"过客"的身份来谈话,帮助院方获得第一手真实材料,不论是问病还是投诉,有价值的建议他都下载保存。他希望把5413办成“一个永不落幕的职代会,一个向院长说真话的地方”。
在那时,廖新波的夫人比他的知名度和政治地位或许更高些。这也反映在《羊城晚报》的版面上:廖夫人专访放上了头版头条,廖新波的专访则放在头版头条正下方。廖夫人罗颂平女士是广东省名老中医的女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妇科主任,广东省政协常委,一位气定神闲的知识女性。
人往上走,言锋更锐
2004年,廖新波走马上任省卫生厅副厅长后,他在媒体的曝光率开始直线上升。作为主管医政的副厅,他对媒体关注的各种医疗热点所发表的言论,不论是全面还是偏激,都受到媒体热捧,令他在以保守稳重见称卫生厅的同事中显得非常“另类”。
2006年1月4日,他的一篇记者访谈《有些地方政府竟要医院反哺》登上了《羊城晚报》头版。巧合的是,次日卫生部部长高强也接受了笔者的专访——《医院不能市场化》登在晚报同样的版面,同样的篇幅。
廖新波在专访中直指医疗系统多年积弊: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公立医疗机构出现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格局没有形成……
他公开罗列一串调查数字:广东城市42%、农村38%的群众患病后未到医疗机构就诊,且城市高于农村。城乡患者由于经济原因而未住院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湛江、汕头、梅州、珠海等四市开展的调查显示,九成市民觉得看病收费不合理,其中觉得药品太贵的占67%;认为检查太多占19%,认为乱收费的占11%。43%的受访者认为医疗消费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很沉重,51%认为带来一点经济负担,只有6%认为没有带来经济负担。
廖新波直言:
“由医疗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恶化,危及了社会的稳定。医疗机构追求经济目标的情况很突出,这是政策引导的结果。在医改中,政府以提高医疗机构效率为主要目标,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非常明显。八十年代,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定位是‘给政策不给钱’、‘医院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政府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将医院甩给市场,政府逐年减少投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是医院自己的事,无形中引导医院去寻找自我补偿的办法和窍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