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波子谈健康 |
五一节赋闲在家,夫人与一班好友到赢得品茶,或许一两天回来。在整理家务之余,无意中看到书房挂着的一副五律:“南海有罗翁,书香耀世风。幼承亭父训,长继仲师功。筹创医学院,铭留杏苑宫。岐黄春六十,盛誉贯长虹。”这是岳父六十寿辰当时的中华诗词学会的黄志成先生赠的。看到这幅字,不禁想起昨天谈到的周易平衡观。其实中医也非常注重平衡。
《内经》整体衡动观的一个主要内容便是平衡论思想。是整体运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内经》的平衡观十分丰富,包括自然界的平衡及人体内的平衡,以及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在自然界的平衡方面,运气学说的论述极为精辟,如《素问》说:“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即太过者抑之,不及者举之的意思。这是自然界的自稳调节机制,是维持气候六气之间相对平衡的保证。实质上是六气阴阳的平衡。此外,《素问》曰:“亢则害,承乃制,制测生化”。《素问》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皆为制约,平衡理论的精辟论断。
人体内部脏气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是赖人体内部的自调机制实现的,有动必有静,大自然界具有充分自衡的能力,如生态的稳定自调,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体的自衡、自稳能力也是惊人的。包括生理上的自我平衡及心理上的自衡。正如《素问》所曰:“十二藏之相使……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说明脏腑之间具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自衡能力。
《内经》平衡理论的特点主要以阴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在生理方面,《内经》认为,维持阴阳的平衡是生命机能的重要环节,从而提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在病理方面,提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脏腑阴阳的协调被破坏密切相关,在养生防病方面顺应阴阳的消长平衡。在诊断方面以审查阴阳的变化为主要诊查原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在治疗方面又以恢复阴阳的平衡为宗旨,故《素问》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目的在于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而达到恢复阴阳协调的目的。
综上所述,《内经》大大地发展了《周易》的平衡观,并突出地发挥和应用了阴阳平衡理论,充实了动静观思想,使中医的整体衡动观更富于生命力。在当前我们弘扬中医中药文化,建广东中医药强省的时候,更应该发扬中医的平衡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