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面对面』 兰晓龙的黑色幽默

标签:
兰晓龙康洪雷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名人面对面许戈辉杂谈 |
分类: 戈辉直播 |
在位于中关村中心的慧聪书院采访了《士兵突击》编剧兰晓龙。一个小小的四合院茶室,是繁华中难得的一处静谧所在。正如兰晓龙的剧,以独特的视角冲出重围。我和他聊着《士兵》、聊着《团长》,墙外就是繁华的中关村街道。隐约传来流浪歌手的自弹自唱,是许巍的歌,作为这次话题的“背景音乐”意外的合衬。
今年本命年的兰晓龙,看起来比实际岁数要年轻许多。言谈之间甚至有那么点儿不成熟,喜欢打趣,但却很真诚。这也许就是他能写出令人动容的故事的原因吧。好比《团长》,从散漫到紧张,从颓废到热血,其间的黑色幽默能让观众又哭又笑,欲罢不能。
好故事总是来源于生活。兰晓龙曾有过一段不很严肃的军旅生活,他形容那阶段的自己特没心没肺,极度的不严肃。不参加训练,不严格着装,屡次不接受写作任务,反倒还做起了枪手。谈起做枪手的那段岁月,“一年能挣小几十万,都花完了。”末了他很提防地说:“你想问这是对写作的不热爱,对不对?”他在意,这更说明了他对真正想写想做的事情的执著。
兰晓龙的“不严肃”还表现在他和康洪雷之间的互相调侃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到了“竭尽所能”的地步。比如康洪雷曾发动全剧演员在公开场合叫兰晓龙为妈妈。兰晓龙笑说,太恶毒了。作为回击,他把康洪雷写进了《团长》,一个名叫康丫的角色。“这个人物我就是码着他写的,见谁都伸手。在这个戏中应该是第二个牺牲的。我的这种报复,就是你一拳我一脚呗。”
兰晓龙的这种“痞性”来源于家乡的骠悍民风,他也不否认自己曾经是别人眼中的小混混。“我离开老家是因为我狠不起来,我打架不能下狠手。其实我到北京以后就立刻成为一个好孩子了。”听得出来他对北京的敬畏,正是这份敬畏,让他从一个坏孩子变成了好孩子。
总有些事让他无法忽视,无法不敬畏,比如《团长》一剧的由来。故事动笔前,他和康洪雷等一行人去往松山战役遗址。“就一块墓碑,下面埋了八千多人。当时我们脑袋轰的一下,然后下意识在身上处乱摸,想摸到香。我们怎么可能带着香到处跑?最后就把烟全掏出来点上,老康就看着,我就在旁边找了个树丛,往里面一扎,躺了有一个多小时吧。”兰晓龙说,大家都很能装,企图用现代人的冷静来掩盖这一份敬畏。然而当晚和康洪雷聊起一些技术问题时,兰晓龙突然就泪如雨下。虽然《团长》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甚至连有些地名都是虚构的。但从那种无处不在的对于死亡的畏惧、甚至每个人的那么一点小奸小恶,细节中倾泻而出的是让人窒息的真实感。
如果你没看过《士兵突击》,那你一定要看《我的团长我的团》,感受一下兰晓龙的黑色幽默。
本期节目播出时间:
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