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闲聊起来,很想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写一本探讨“得体”两字的小说。
在我一系列所谓名校的求学过程中,“得体”始终是一个重大问题。不是偶尔自己的行为被老师教授斥责为“不得体”,就是自己最终反过来也坚决维护这些学校贵族化的“得体”原则,把一些同学或以后同僚的“indecent behavior”当成罪行来讲。
说起来好笑,什么是“得体”其实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人在脖子里挂根西瓜藤粗的金项链,觉得自己很得体,而老学究知识分子就要耻笑他不得体。有人西装革履,用香水,说话字斟句酌,不想讨人厌,反而有人说他虚伪,累得慌。不待见他。
所以,要做到“得体”,让大家伙都觉得得体,其实太难做。
我的亲身体验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生活,周围人活得比较自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同时也不去过多品评他人,“得体”不“得体”的讨论就少。同时,他们的发达社会,凡事都建立了规章制度,公平竞争的概念比较深入人心,没有人走歪门邪道,损人利己的事情少,互相妒忌的机会少,所以“得体”“不得体”的标准没有必要经常拿出来吓唬人。
中国还处在某种主义的初级阶段,人口又这么多,大学毕业生都难找工作,机会被人为地哄抬到离谱的高台阶,弄得人人自危,随时随地准备抢东西,随时随地准备牺牲自己的形象甚至自尊。所以,不得体的行为在每个人的周围天天发生,一个追求得体的人,久而久之发现自己快到了物种灭绝的地步,就对别人的“不得体”充满恶毒的反感,后来为了生存的安全感,他、她也不得不放弃得体的自我要求。
最近网上热烈讨论的所谓“女大学生求职性贿赂”“一脱胜过十年寒窗”的现象,虽然很无聊,很扩大化,但表现的是大家对“不体面”的东西很关切,有人同情这种现象,说明现在“得体”两个字的正当性正在受到挑战。
一个个体的不体面可能是个体的危机,无数个体的不体面就是社会大众的危机。有人说:我在欧洲生活一年,养得温和多礼,但回国还没出机场,就要靠大嗓门无礼和摆谱来争取被人重视。这就体现了“得体”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公共的精神状态。
最后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的一句话: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就记住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好条件。
我“得体”地想到了这句名言,希望这能使这篇杂文变得温和而没有“不得体”的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