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巴黎飞鱼
巴黎飞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92
  • 关注人气:5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10年中逐步放弃阅读小说的主要原因

(2006-07-15 18:35:09)

《巴黎飞鱼》创作谈 (发表于7月15日上海《青年报》)

 

禹风

 

当代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回顾他三十年小说创作时说:“真实永远是文学的最佳模式。”当我写作《巴黎飞鱼》这部小说时,曾对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反复推敲思考。

 

《巴黎飞鱼》的目标读者群是中国的年轻白领和准备出国留学的大专院校学生;《巴黎飞鱼》的写作动机是在汗牛充栋的对欧美名校的溢美之书中,以我本人的切身体会,给后来人一个纪录片式的不修饰的故事。小说只是一个便宜行事的叙事模式,“真”才是我设定的卖点和价值中枢。

 

我们三,四十岁的这代人在近10年中逐步放弃阅读小说的主要原因是:以我们日益老辣的生活经验,流行文学越来越背离真实,转而单纯追求文字和故事的娱乐功能,乃至作者本人娱乐社会的可能性。而我们尽管不反对新新人类过自成一格的生活,但让我们加入其扬弃了责任感的瞬时狂欢则也是强人所难。受惊于中国的文学长者和80后作者的“隔代决斗”,我们“夹在中间的一代”自觉在文学方式上前无师承,后有代沟,在文学表现方式的孤独感中,是“真实”给予了我们安全感和自尊心。

 

有感于网上对《巴黎飞鱼》的一些评论,或对作者本人的探究,我作一个简单回馈:

得益于采访工作,我在近13年中,游历了30多个不同文化国家的近百城市。巴黎MBA课程的200余名同学又来自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在特殊的视角上,我的眼睛抓拍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冲突的电火花。“真实”地把这些文化碰撞的故事还原出来,我把《巴黎飞鱼》看作是一个摄影展。对于摄影展,作者永远不重要,重要的是受众看到了直观的场景。

 

《巴黎飞鱼》不是情节剧,没有刻意安排的悬念,只有生活在章节的推移中逐渐露出真相,如果读者爱好生活的悬念,自然可以惊心。《巴黎飞鱼》也不是商业片,不把要素搀杂在一锅翻炒,不企图成为贺岁的焰火,只在名利场中品味人性,在纪录痛苦时感悟生命。

 

《巴黎飞鱼》有多少内容是百分百真实的?对于这个常听到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关于商学院的学业部分,读者可以当工具书读;对于探讨人性的部分,小说中出人意料的故事才往往是最真实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