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资本股权投资鼎晖资本杂谈 |
分类: 经济管理 |
2006年4月-5月,罗特克斯(由高盛集团持有51%、鼎晖中国成长基金Ⅱ持有49%)分别以20.1亿元从漯河市国资委手中购得双汇集团100%的国有产权,双汇集团持有双汇发展35.715%股权;以5.63亿元从漯河海宇投资有限公司手中购得其所持双汇发展25%股权。罗特克斯从而直接或间接持有双汇发展60.715%的股权(股改后稀释为51.48%),双汇集团及双汇发展由国有企业摇身一变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图1)。
表面上看,出面收购双汇发展的只是高盛和鼎晖,但实质上卷入这场收购的远不止这两家,还包括作为鼎晖中国成长基金II有限合伙人的斯坦福大学投资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自此以后,围绕着万洲国际股权调整的核心就是上市与退出。这也正是鼎晖资本的本性使然,股权投资的目的在于“退出”。
2007年10月6日,在罗特克斯完成对双汇集团的收购一年半左右之后,高盛在境外将其持有罗特克斯5%转让给了鼎晖Shine,二者在罗特克斯的股权比例由开始的51:49变成46:54,鼎晖Shine取得对罗特克斯控股权。
早在2006年3月,万洲国际就已在开曼注册成立,接着在2006年4月,也就是罗特克斯收购双汇集团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鼎晖Shine、高盛、淡马锡及新天域4家投资机构就成立了Shine
B公司(BVI),并通过Shine B公司全资收购了万洲国际及其全资子公司Glorious Link。Shine
B公司的股权架构是:鼎晖Shine持有50%、高盛持有30%、淡马锡持有12%以及新天域持有8%股权。
2007年10月15日,高盛将罗特克斯5%股权转让给鼎晖Shine后不到10天,万洲国际控制下的Glorious
Link收购了二者持有罗特克斯的全部股权,由此将双汇集团资产整合到旗下(图2)。并且通过这一步的转让,高盛在收购双汇集团后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持股比例由46%进一步下降到了30%。
可以发现高盛将其所持5%股权提前转让给鼎晖Shine的行为似乎多此一举,高盛在双汇集团整个重组案中,始终扮演的是帮衬角色,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以鼎晖为首的实施方。
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为顺利获得双汇集团的控制权,以鼎晖为首的投资机构与高盛、淡马锡等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形成联盟,并谋划把与双汇发展存在大量关联交易的资产和业务(主要是包装材料业务)单独上市。
但人算不如天算,该上市方案最后一步功亏一篑。虽然通过资产注入,万洲国际也有所得,其在双汇发展的持股比例由股改后的51.45%上升到73.26%(其中双汇集团持有60.24%,罗特克斯持有13.02%),但终究没有实现收购双汇发展关联业务并单独上市的目的,鼎晖等众多机构投资者一时无法退出,只能暂时蛰伏,静待另一个机会的出现。但在这个过程中,鼎晖和万隆也没有停止运作,只不过接下来的主角换成了万隆,万洲国际的股权调整也进入新的阶段。
双汇管理层虽然间接持有双汇的部分股权,但仍少于鼎晖所控制的比例。即使把常年合作伙伴所控制的股权算上,也没能超过鼎晖。这意味着一旦鼎晖行使大股东权力,管理层的意志将无法彻底地落地。双汇管理层必须要确保自己对双汇业务话语权的绝对影响。为此,万隆实施了曲线救援的策略。
为帮助万隆彻底取得对万洲国际的控股权,使其安心,2010年11月,鼎晖等机构投资者又对万洲国际的股权架构进行了一番重组,拆除Shine
B和Shine
D两家公司,由机构投资者直接持股万洲国际。在这个过程中,鼎晖、高盛、淡马锡三家主动减持所持股份,分别减持4.18%、0.71%和1.95%,合计减持6.84%。减持后鼎晖的持股比例下降到33.71%,低于万隆控制的36.23%股权比例,万隆成为万洲国际第一大股东(图5)。而这三家机构投资者所减持的股份,除了新天域受让约1.01%之外,主要由曹俊生控制的Profit受让,接收了大约5.83%
万隆多年的梦想终得实现,但以鼎晖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利益怎么保证呢?在双汇管理层彻底掌控双汇业务后,如果不愿意将万洲国际上市,偏安一隅,自己将如何退出?毕竟此时鼎晖等投资机构已入股4年左右的时间了,何时能上市退出,又不得而知。按照一般基金的7-10年的存续周期,有可能面临退出压力问题。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在万洲国际外又出现大量的关联交易公司,怎么办?在这场博弈中,鼎晖为首的投资机构主要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
第一招:限定运昌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时间。
运昌公司所持有6%股权,并不是一次性全部到位,而是从2012-2014年分3年实施,而且每年兑现股份比例不得超过2%。这样就拉长了双汇管理层在股东会控制万洲国际的时间,而且在股权激励目标上,鼎晖也大有文章可做。
第二招:鼎晖掌舵人进入董事会,直接介入日常事务,增强投资机构影响力。
为应对双汇管理层在董事会日益增强的话语权,万洲国际自2010年11月起设置副董事长职位,由鼎晖投资总裁焦树阁担任。焦树阁也由此开始直接参与双汇日常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并与万洲国际董事长万隆形成“奇妙”的组合。可以想象的是,尽管双汇管理层在董事会投票权超过半数,但做决策时面对大股东的掌舵人,如何做得更加合理也是需要掂量掂量的。
在万洲国际股权激励计划上,鼎晖也把自己的影响力渗透进去。根据万洲国际招股书披露,对于High
Zenith股权激励计划的受让者、受让数目、受让条件等,均由万隆和焦树阁共同选择加以确定。毫无疑问,这种机制设置,为鼎晖在双汇集团中贯彻自己的想法创造了非常好的外部条件。
第三招:双汇发展高比例分红,机构投资者的账面收益变成现实收益。
上面两招更多的着眼点是放在中长期效果监管上,对于短期利益,对于基金回报压力,鼎晖等机构投资者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主要的侧重点在于不断提高双汇发展的现金分红比例。
双汇发展一直是A股市场上高比例分红的代表企业,派息比率(当年派息额/同年总盈利)一直比较高,但仔细分析,在2010年前后,双汇发展的派息比率先减后增,走势非常有趣,这也许蕴含了意图增厚资本待上市变现退出,但上市失败后,立即恢复历史分红水平的逻辑在里面(表1)。反映在具体的分红数据上,万洲国际进入双汇发展后,累计分红33.31亿元,尤其是在2010年注入双汇发展关联资产后的2012-2013年,两年时间万洲国际就从双汇发展分走约22亿元现金,占其分红所得总额的66%。根据万洲国际的权益比例,鼎晖等机构分享了其中的大部分收益,既落袋为安,又有效缓解了基金的退出压力。
在2013年,为完成史密斯菲尔德收购资金的筹集,罗特克斯将其持有的双汇发展所有股份予以质押贷款。为偿还境外银行贷款,万洲国际、罗特克斯及双汇集团在贷款协议中向境外银行承诺,双汇发展将按不低于每年可分配利润70%的比例用于分红。双汇发展成为万洲国际一头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
除了分红之外,鼎晖引入新的基金接盘原基金持有的股份,可能也是为缓解基金退出压力,这或许也是鼎晖专门设立4期投资基金入股而万洲国际股本并没有因此而增加的原因。
就这样,自2010年开始,万隆和鼎晖各取所需,相安无事。根据公开信息,直到2013年完成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之前,除了曹俊生在2011年转让了大约1亿股权给上达资本(Ascendent
Capital)之外,万洲国际的股权架构基本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在万洲国际成长史上,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一旦万洲国际收购了新资产,万洲国际的股权结构就要发生一次重大变化,上一次是2009年重组双汇发展关联资产的时候,这一次则是在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之后。或许,伴随着资产收购的完成,一个上市退出的窗口机会就随之出现了。而最近一次的股权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万隆和鼎晖之间的“默契”。
第四招:鼎晖增持万洲国际股权。
这一次股权调整的特征是,除万隆控制的雄域公司及运昌公司、High
Zenith、顺通、裕基4个股权激励计划载体和淡马锡控制的Dunearn外,万洲国际的其他投资者们
前一篇:经营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