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营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有价值

(2017-07-17 09:29:55)
标签:

无形资产

绿色资产

杂谈

分类: 经济管理

如何通过无形资产的优化,推动有形资产的绿化?
                          

     从《未来简史》的一个例子讲起。比如,投资一亿美元探勘石油,而且成功的找到了一片油井,但是子孙能拥有的油井就少了。相比之下,如果投资一亿美元研究太阳能,而且成功地找到了有效利用太阳能的新方法,我们与子孙都拥有了更多的能源。
       这个例子所说的“探勘石油”是一种有形资产,而研究太阳能则是一种无形资产。
        所谓的有形资产是指那些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有形资产主要包括:房屋、机器、设备等具有形态的资产。狭义的有形资产通常是指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广义的有形资产则包括企业的资金、资源、产品、设备、装置、厂房、人才信息等一切生产要素在内。总得来说,有形资产就是有一定实物形态的资产。以具体物质产品形态存在的资产,包括生产有形资产和非生产有形资产。
         所谓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会计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
         有形资产的价值是由它的有形性质所创造的;而无形资产的价值是由它的无形性质所创造的,也就是说,有形资产的可触的、有形的和可视的因素赋于其价值。有形资产的价值来自于它的物质特征,尽管其财产权利是无形的,但它来源于其物质特性。而无形资产的价值或来自于某些权利如许可权、抵押权等,或来自于一些无形因素影响,如竞争优势,独一无二性等,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来源都是无形的。
      正是因为有形资产的价值体现是以消耗其“有形”的物质形态为基础,所有我们在获得某种价值时却在同时消耗掉某种“有形的物质”。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并不消耗“有形的物质”,它是通过无形资产的放大作用来实现的,无形资产的边际效用往往是持续递增的。所以,“无中生有”是资产运作的高级阶段。由此,我们想起英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地球如同一搜孤独的宇宙飞船,要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的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他还于1989年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正是因为人类生存的需求,我们要好好研究无形资产的优化,从而实现有形资产的绿化。所谓“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首先,进一步提高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率先创新的企业就会赢得超额利润,这些论述人们耳熟能详,同样,绿色经济也是生产力。有形资产的绿化是自然资本的指标度量GEP的总和,GEP又具体包括生态系统和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细分生态系统产品:食物、原材料、能源等,生态调节服务: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还有生态文化服务:景观价值(旅游和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等。
        第二,建立立法保护制度,确保无形资产的优化,同时打击破坏有形资产绿化。要有制度建设的基础,依法治国。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编制地方政府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评估体系。
       第三,要利用利益引导机制,培育绿色新兴产业,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通过投资审批、土地供应、融资支持、财政补贴和税费优惠等政策工具,改变绿色生产的成本收益结构,积极引导企业培育和发展绿色新兴产业。
         第四,“道德也是经济学的调节力之一”,通过提升人们的心理偏好,即道德层次和信仰级别、能量,遏制邪教、拜物教(拜权教、拜钱教等)泛滥趋势,从而增进无形资产的效用和价值。人的爱心和正确的价值观都是无形资产,我们要通过教育等手段不断地引导人们树立“保护环境”等价值观点,同时,通过经济手段调节生产企业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还要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意义。
        第五,建立投融资体系,引导政府产业基金、社会资本、股权投资基金以及天使资金等向无形资产的优化配置上投入,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鼓励上市直接融资。
         第六,好的策划与营销也是无形资产的优化配置的手段之一,要善用会用。培养和引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人才,提高相关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