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教打人自有警方管,网友何必激动?

(2015-09-23 18:05:00)
标签:

老外

外教

老人

爱国主义

车主

杂谈

分类: 杂谈随感
外教打人自有警方管,网友何必激动?
  文/维扬卧龙


  现代快报9月22日报道  “外教老师殴打南京车主”网贴曝光,视频显示,涉事外教拿起了路边扫把,直戳司机高某,被打车主60多岁,头、脸部受了皮外伤。该老外表示,自己动粗原因是车主对其按了喇叭,这在他的国家很不礼貌,高某还把车窗摇下来骂他。


  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却被全网热议了一周还没散去,真是若有所思!莫非仅仅是因为双方身份的敏感,一个是外教,一个是60岁老头?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我实在想不出,因车主鸣笛而遭路人殴打,还能有什么让网友激动的?除了爱国主义这个情绪绑架和老人高龄的道德绑架外,我们的媒体还有什么其他法宝来争取读者眼球么?


  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我们国人也不是东亚病夫,何必这么还这么自卑敏感?就比如发生在我们南京街头的这起斗殴事件,只是起普通的治安事件,不是嘛政治事件,根本不用上升到爱国主义来讨论!如果是签订什么条约或者是什么间谍事件,威胁到国家利益那才是爱国主义该上场的时候,现在凡是一点关乎老外的普通事件,就绑架上爱国主义来讨论不是很可怜么?


  主权国家要有主权国家的自信,法制国家要有法制国家的尊严。老人不是法律的太上皇,不享有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权,讨论任何事件,不要拿年龄来搏同情,以为年纪大就该获得法律天然的天平倾斜。虽然我国事实上有70不拘75不死的法律规定,但那是破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的,不是啥光彩的事。网友讨论不是法庭宣判,就不要拿这点特权来抢占舆论制高点了。


  现在城市越来越大,私家车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这路上也是越来越拥堵了。车主一旦遇到拥堵心情烦躁鸣笛现象时有而之,虽然鸣笛在西方除了感谢之外就是警告、挑衅等等不礼貌之意,但是在我们国家更多的是提醒路人有车过,或者是炫耀自己有好车鸣笛吸引别人羡慕的目光,再有就是催促前方快行,以后者为多。


  新闻中的老人虽然后来澄清开车速度很慢,也没按喇叭只是路边施工太吵,才让老外误会,后来发生殴打,但是我依然宁愿相信他是提醒行人他的车要过而鸣了笛惊到了外教,这个符合当时的监控视频。然后老外用手拍了他的车前引擎盖表达愤怒,至此两者都有可能是中西方文化不同而引起的误会。


  下面则就不是了,老人摇下车窗骂老外,老外是外教当然听得懂中国话,新闻说听不懂这是撒谎,老人说听不懂老外的话,到有可能是实情。老外拿街边扫帚伸到车窗内打老人,这肯定是不对的。老人停车拿扫帚追老外没打过老外,还受了点伤,完完全全就是一起普通的治安事件,按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处理就是,何必绑架爱国主义和用老人年纪来搏同情呢?


  因此对于老人儿子希望外籍男子能对父亲无礼行为进行诚恳赔礼道歉,并要求对方依法赔偿父亲的医药费和精神损失费的要求是合理的,只不过不能狮子大张口,因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新闻中没有公布警方如何的处理,只是解释了双方冲突的背景和现状老外表示后悔,车主要求道歉和赔偿,严格来说这新闻是不完整的,舆论的引导也是不成功的。应该将警方的处理结果公布,并引导公众理性探讨,而不是用爱国主义绑架,用老人的年龄来搏同情。其实这个事件可以用来讨论的方向很多,比如改进汽笛声、学会尊重他人,学习文明礼节等等,可惜这样的声音很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