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剧本烂不烂,市场最有发言权

(2011-12-21 21:52:11)
标签:

杂谈

1220日,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首都影视产业联盟秘书长李伟透露,明年将启动成立联盟的专家评审机构,将第一时间审核剧本,“烂剧本”不予投拍影视剧。(见1221日《京华时报》)

 

由广电部门组织所谓的专家鉴定剧本的“烂”与“不烂”,才决定能否允许投拍,就好像某个食品监管部门规定:餐馆的菜色需要由监管部门组织的“餐饮专家”先试吃,“好吃的”才能卖给顾客,“难吃的”不让卖一样可笑。凭什么“专家”说“烂”就是烂,还不让投资拍摄,莫非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是太平洋警察?

 

剧本“烂”不“烂”,涉及一系列关于文艺作品评价的议题:文艺作品的好与坏,有没的绝对的客观标准?如果有的话,文艺作品烂与不烂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制定用及执行这些标准?所谓的专家,是否比普通受众对作品的好坏更有鉴赏力与话语权?而“烂剧本”不让投拍则进入文化行政管制话题,文化管理部门是否有权将管理前置(与现行事后审查的体制不合),以剧本好坏决定影视剧的生产权?泛滥的文化行政管制是提升了文艺作品的质量,还是制造了文化垃圾?

 

无论从文化的生成机理,还是文化发展路很来看,文化的繁荣得益于文化精神、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过多的管制(那怕是善意的)只能伤害这种价值理性和价值取向,从而损害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繁荣。正如市场经济本身一样,权力介入越多,市场越乱。愈乱,权力愈认为是自己介入的还不够,结果兜兜转转,越治越乱,文化市场更是如此。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的影视剧确实很“烂”,影视工作者对火热的社会生活视而不见,官场腐败、农民工生存、征地矛盾、医患关系……真正切入大众生活,为群众关心的现实题材取之不尽,就是没人愿意触碰,而充斥荧屏的又是什么东西?散发着僵尸味的宫廷戏、假大空的历史剧、无厘头的穿越剧、高大全的主旋律、三角恋的偶像片……何以至此?是观众喜欢这些垃圾吗?当然不是,只是别无选择;是行政管制不足导致文化“市场失灵”吗?恰恰相反,是因为文化管理的权力铺得太开,辐射力太强,使得影视工作者只能钻进发霉的故纸堆中找后妃宫女的“裹脚布”,而对比戏剧还精彩的现实生活视而不见。

 

剧本烂不烂,市场最有发言。权力并不比市场更聪明,希望文化管理者还是知趣点,少对文化的微观层面指手划脚,让市场自发秩序作主,由需求引导供给。而政府愿意有所作为的话,就把更多的资源、更大的精力投到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上,让公民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