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不顺”别打电价的主意
(2011-05-08 14:45:24)
标签:
杂谈 |
国家电监会办公厅副主任俞燕山表示,今年部分地区出现的用电紧张状况,最主要的原因是电价形成机制长期得不到理顺。据介绍,当前全国发电装机量充足,但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仍处于历史低位。(见5月8日《人民日报》)
3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淡季“电荒”现象。浙江、湖南、江西、重庆、贵州等地均不同程度的呈现用电紧张态势。“电荒”让人联想起早已被中石油、中石化两“兄弟”用烂的“逼宫”招数——“油荒”。俞燕山说到电价,下一句话没说出口,而前不久,一位所谓的“专家”,北大的一位副主任就明确出提,“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是上调电价”。
一方面,中国能源结构——煤炭的依赖达到70%——决定了电价受到煤炭价格的制约,煤炭价格近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市场煤”和“计划电”的矛盾现象,发电企业在成本上升时,成本得不到有效释放,发电的积极性受挫。如此看来,上调电价顺理成章。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背后还是大有文章可做。
发电企业层面,上网电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煤价,即燃料成本;其次是每年分摊的电厂建设成本;最后是电厂的管理成本。由于发电企业没有话语权,燃料成本不由发电企业控制,而其他两项成本呢?发电企业盲目扩张和管理成本沉重,是不能回避的事实。
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各自为战,跑马圈地,以装机容量多少为政绩,相互之间不惜一切代价比容量,客观上造成了产能过剩以及电煤长距离运输,拉高了运输成本;五大发集团公司都是副部级,每个集团的办公大楼在京城都是最豪华最气派的,加上不菲的年薪——高者60万,低者30万,五个发电集团管理成本非常惊人。
再进一层,从电力企业到国家电网,这一体制决定了电企是“打工仔”,电网才是“大老板”的尴尬局面。电企面对市场,叫苦连天;电网旱涝保收,岿然不动。据刚刚发布的国家电网2010年财务报表显示,去年营业收入1.53万亿,净利润率为4.9%,利润不算太高,但不至于喊亏。令人气结的是,国电去年一年的业务招待支出竟达6.67亿元!怪不得国家电网安徽分公司刚刚被爆大规模配置公务车又被揭发为领导干部、职工建豪华小区!
要说体制不顺,关键在于垄断,发电企业的垄断、电网垄断、资源垄断、价格垄断……高度的垄断,导致体制的僵化和价格信号的失灵,企业和用户之间,缺乏直接交易的渠道。在这种情形下,上调电价的肥水只能落到某些垄断者田里,而无法流到电企。矛盾重重,危机四伏,上调电价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电力体制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改革似乎也从未停止过,但囿于利益纠缠,一旦触及集团利益,改革便变得寸步难行。至少在2002年,国家就提出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譬如“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等等,近十年时间,寸功未建,足见改革之难。不管有多难,改革还是要进行,至少不要一说困难,就想起上调电价这个昏招。
新闻链接:http://money.163.com/11/0508/08/73H4E41J00253B0H.html#fr=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