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改“石窟”,“大足”又要改成啥?

标签:
杂谈 |
今年是大足石刻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大足县政府却提出,大足石刻拟改名“石窟”。在10月31日的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这一话题引来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专家热议。(见11月1日《重庆晚报》)
名字之争,从来不仅是争名,而是另有原因。大足县意欲将“石刻”改成“石窟”,难道仅如大足石刻博物馆馆长黎方银所说是“名字不准确”么?显然不是。“若有人写的关于大足石刻的文章入选全国中小学教材,县委县政府将奖励其一百万元”,仅此一举,就足以猜度当地政府改名之该的真正原因了——用官方语言来说就是“打响石刻品牌,发展旅游经济”。用老百姓的话来说,都是给钱闹的。
在文化还需要为经济服务的语境下(不是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口号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吗),地方政府打世界文化遗产的主意,让它为地方增收,似乎也无可厚非,利益时代谁愿意捂着宝贝让其发霉?问题在于:“大足石刻”为“大足石窟”真能从此时来运转,给大足县带来大把钞票么?
“刻”改“窟”,大足石刻就可以与中国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平起平坐,分旅游的一杯羹么?虽然大足石刻纯粹从艺术角度不亚于上述的四个石窟,但无论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甚至是佛像数量,只有一千年左右历史的大足石刻显然无法与上述四个石窟相提并论。且莫说敦煌莫高窟的江湖地位,像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所以,即使大足石刻改成“大足石窟”,在它们面前,还是“小弟弟”,还是无名小卒。
改名论者,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认为换一个拔高的、响亮的名字,就能脱胎换骨,咸鱼翻生。其实,形与名毕竟还是有主次之分,恰如其分的名固然能为形增色,但毕竟作用有限。作为一个文化遗产,比名字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包括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等含量,它们才是决定性的东西,甚至它的形都不那么重要。像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威尼斯广场的东南面的古罗马斗兽场,虽然残破得剩下只剩下大半个骨架(如果纯粹从看风景的角度确实令人失望),但不妨它成为当今世界八大名胜之一,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国内也有改名失败的例子。像1987年安徽的徽州地区改黄山市,经过20多年历史证明,改名是失败的,它不但让徽州这个极富历史、文化、人文信息的地名销声匿迹,黄山市也没有叫响。“大足石刻”这个名字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扬,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改弦易张将会前功尽弃,到时如果“大足石窟”又没叫响,将会更加混沌。
如果说非得把“石刻”改成“石窟”才够档次,那么“大足”这个名字也太土,不够响亮,又要改什么才好呢?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91101/n2678767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