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虽好骗,牛皮也别吹太大

标签:
杂谈 |
近日,成都一学校创办了“少年MBA全球企业精英班”,一年学费7万元、毕业入读美国高校、12人的超小班。不要求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为出国留学打牢基础,被戏称为“富二代”班。(见10月25日新华网)
废弃“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入读美国高校,成为“全球企业精英”……这一系列的噱头,足以让那些对“富二代”教育问题头疼不已的“富一代”们心动的了。对于这种尝试,如果不存在动机问题的话——一年7万学费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方面的联想——还是无可厚非的。而笔者只想在此厘清一些被误解的观念,以便帮助认识这个“富二代”班的一些问题。
素质教育是否与应试教育水火不容?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批评应试教育,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且言必美国。这些论断乍听挺有道理,可是仔细推敲,就发现这种判断的逻辑并不是很清晰。应试教育就一定和素质教育相排斥吗?素质是我们教育的内容和结果,考试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手段,如果不考试(当然,考试的形式多样,不仅是卷面笔试),又如何判断素质教育的成效呢?所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排斥关系。而我国的教育,只不过是走偏了,走远了,一切为了考试而已。
美国是否不需要应试,想读哪所大学就读哪所大学?这又是一个被某些人居心不良者拿来误导公众的误区。在美国一些州,大学可以随便上,门槛很低,入学率极高,但是一些著名大学就不同了。像美国第一校普林斯顿,门槛仍然非常高,近年的录取率为10%左右,也就是说100个极优秀的申请者中只有不到10个人被录取。在全美国100多万高中生里,普林斯顿只能录1000多人(据黄全愈《近看美国高考》一书)。竞争如此惨烈,能不考试吗?还不一样像中国考生考清华北大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事实上,由于这些年来美国的本土学生素质,从计算能力到阅读能力,都普遍下降。美国正在反思其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其反思的结果之一是认为考试太少,学校和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其学习程度和进展,也不能给学生以一定的压力,所以导致学校老师和学生都不求上进,教育质量下滑。在一些人多竞争激烈的地区,已经有朝中国的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的苗头了。
回过头来看这个“富二代”班,如果进展顺利,加上其父母的财富优势,留学美国,进入美国的一般大学是没有什么悬念的(这个只要财富就足够了),但是想进入竞争激烈的美国名校,成为佼佼者,并且日后成为所谓的“全球企业精英”,光大家业,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海归”早就失去了往日眩目的光环,成为“海带”(待)者不在少数,成绩平平者更是如此。
中国的教育是存在严重问题,但外国的教育并非就没有问题,不要随便标签化。更别梦想在国内不努力学习,出国之后就能成为天才。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1025/02/5MEHBU6Q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