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一把手读博”,喜耶?忧耶?
(2009-09-11 16:37:10)
标签:
杂谈 |
据悉,目前重庆县党政一把手中,大约有一半在西南大学攻读博士。据该校相关负责人透露,因为该校学科偏重农业经济和管理的特色,目前在职攻读博士的区县厅级干部,所学专业也多集中在农业经济和管理专业。(9月11日《重庆晚报》)
半数党政一把手在大学里读在职博士,正面的解读是官员求知欲强,是干部知识化的表现,这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执政能力。但是,如果仔细探究,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官员读博成风,得到的未必全是正面解读,因为太多疑惑须要向公众交待清楚,诸如学费、时间、学力等等。
众所周知,在职博士收费不菲,三年下来,数万是少不了的。这么多党政一把手读博,这笔不小的钱谁来支付?按照政治常识,官员读书、获得文凭,为自己的知识水平、政治前程增加砝码(哪怕客观上因提高了执政水平而有利于公众),自掏腰包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什么理由让公款埋单,让纳税人付账。但在公权独大、公款无所不能的语境下,官员公费读博由来已久,并非是新鲜事。重庆官员在职读博风,这方面值得拷问。
博士研究生,是高等学校培养最高级专业人才的制度。倘若严格按博士教育的教学规律、程序,则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研究、写论文。官员读博,即使天资、精力都没有问题,时间又怎么解决?严格地说,官员的时间(除法定节假日外)都是公众的,应该为公众服务,而官员浪费办公时间读博,无疑是对公共利益的另一种侵害。
再就是文凭的含金量,这是官员在职读博最受公众诟病的问题。一位从大学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学生,要顺利完成博士学业都非常不易,试问那些平日里“日理万机”,吃喝玩乐都忙不过来的官员,用业余时间象征性地上学、听课,凭什么就能轻易完成博士学业,取得博士文凭?莫非他们都是天才?这种人当然少之又少,大多数官员的选择无非有两条路:要么,用权力、金钱请“枪手”,代做作业、写论文;要么金钱开路,“公关”学校,放自己一马。无论哪一条路,可以肯定的是,官员在职读研所得的文凭多半是拧得出水的“注水肉”。
正因为上述诸原因,官员追求高学历、高文凭成风,并没有得到公众的普遍赞许。反倒是那些老老实实填写真实学历的官员,给官场吹来一股清风。像不久前到苏州履新的蒋宏坤,学历是“在职大专”,就意外地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褒扬。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官员追求知识、学历,也是好事,而要把好事办好,要恪守道德准则,守住学术底线,如不假公济私,不以私害公,不弄虚作假等等。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90911/n2666362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