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被摩擦”了吗?
(2009-08-19 16:24:32)
标签:
杂谈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表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摩擦性失业,原因在于学校里学的专业有些是和市场不接轨的,摩擦性失业在市场经济国家是非常正常的。(见8月19日新华网)
于司长此言一出,在网上引起热议,弹多于赞,有网友更把“磨擦性失业”当作于司长的新发明,其实不然。按照通用说法,失业可以分为三类: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摩擦性失业”一般是指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合适的人才,属于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匹配引起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
词虽然不是于司长的发明专利,但于司长的两个论断却值得商榷,其一是“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多更是磨擦性失业”,其二,磨擦性失业在市场经济国家“非常正常”。这两个论断结合在一起散发的信息是: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并不是劳动岗位不够的“硬失业”,而是不匹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假失业”,在其他市场国家非常正常,所以并不可怕。这种论调,如果出自躲在书斋的“学者”之口,作为学术探导,未尝不可,而从人保部就业促进司司长的口,则欠严谨,有误导公众之嫌。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失业,是不是“被磨擦”,作为就业保障的官方,要拿出具体的数据、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不能凭空妄断。如果就感觉而论,公众的印象是,经过多年的高校扩招,造成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是绝对过剩,而学非所用、挑三拣四、磨擦性失业等现象固然存在,但决非主流。事实究竟如何,需要政府用数据说话。退一步说,即使如于司长所言,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失业属于磨擦性失业,即使这种失业在国外非常正常,在中国也非常“不正常”,后果也非常可怕——温总理曾经说过“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失业,就是其中的乘法。
对于失业,政府鼓励失业的国民放下架子,重树就业信心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了解现状,直面现实,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增加就业机会,最大程度保障国民的就业。引用新名词,大放烟幕弹,给公众服用“安慰剂”,止不了痛,也治不了病。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0818/23/5H1N8VQO000120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