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染指引发“水安全”隐忧
(2009-08-17 15:18:58)
标签:
杂谈 |
两年前跨国水务巨头威立雅斥17.1亿元巨资参股兰州供水集团,在合资后的第二年,就提出水价上浮49%,由此水价9年5次上调。目前兰州水价格为1.95元/吨。而兰州威立雅负责人称“合资以来,这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见8月17日《中国经济周刊》)
正如许多网评所言,这几乎是没有悬念的结局——外资企业不是活雷锋,他们不惜血本,甚至溢价进入中国的自来水市场,目的为了什么?除了变着法子提水价,提升企业盈利空间,还能做什么?
对于外资觊觎中国的水市场,笔者曾经撰文表示担忧,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非多余。外资进入我国的水市场,似乎是大势所趋——一个渴望进入市场赚钱,一个想甩公共服务包袱,于是一拍即合,皆大欢喜。可就苦了老百姓,乖乖地成为外资企业的待宰羔羊,逆来顺受,无可选择。
纵观国际社会的实践,水市场并非不能外资开放,但是在开放之前,必须厘清一些重要问题,出台相关制度,否则就会出乱子。诸如:外资进入水市场,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的角色要如何定位?政府要本着什么原则对进入水市场的外资实现监管?
自来水作为政府为公众公共物品,应该把公益性、福利性放在首位,但是如果允许外资进入市场,实行公司化经营,则完全不是这回事,利润成为最高目标,这两者的冲突要如何调和,才能既体现政府公共物品提供的责任,又兼顾公司利益就成为了难题。兰州的混乱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削弱了政府责任,过分偏向市场化的结果。
应该由政府专营的公共物品市场,由于外资的进入而改变了市场性质与经营主体,必然导致经营理念、方式的改变,需要政府伸出强有力的手加以干预。如果政府监管失灵,就等于将公共物品完全市场化,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像兰州威立雅公司,一句“亏损”就涨价,连公司的报表都不向公众提供,此时政府再袖手旁观,听之任之,就是失职。
2000年题为“2l世纪的水安全”的国际水问题研讨会指出“水资源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这句话不是杞人之忧,不是危言耸听,如果老百姓连最基本的自来水都喝不起时,经济问题便有可能转变为社会和政治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这里就有先例:1998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将原来地方政府管理的水公司与外资合资,合资后外资公司单方面提高水价,居民平均水费比合资前高出76%,结果引起骚乱。
兰州的情况,只是近年来外资大举进入我国水市场的一次预演,相信更多的问题将会陆续出现,政府对此应该有足够的准备,保障我国的水安全。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90817/n2660002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