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智库催生“宠物派学者”
(2009-07-29 15:21:21)
标签:
杂谈 |
“人多力量大”是指蛮力,于智慧而言,则未必。中国的智能库人数众多,但质量就不如人意——不久前刚刚公布的首份全球智库排名报告显示,内地2000多家智库被认可的仅有74家,美国有1777家。即使是这74家当中,也没有一家可与美国兰德公司相提并论。
在一个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国度,知识权威甚至比政治权威更让公众信服,但在时下,专家、教授被公众戏谑为“砖家”、“叫兽”,甚至成为骂人的话。别以为公众偏激,怪只怪时下的专家、教授、学者们太不争气,常出惊人之语,让公众大跌眼镜,像“房价高对穷人有利”、“买房就是爱国”、“上访者90%有精神病”、“孔子不如章子怡”、“未婚同居刺激购房”……这些脑残级的论断,就出自专家、教授之口。当公众的神经一再被这些弱智的论调冲击、调戏,对他们的尊重与敬畏也就荡然无存。郎咸平教授把他们称作“宠物派学者”,意谓他们像鹦鹉等宠物一样,“主人”需要时,就屁颠屁颠跑到眼前,低眉顺眼,“主人”要它说什么,它就说什么,从不脸红。
中国智库不智,是中国人不聪明吗?非也,即使在美国的科研机构、智库中,华裔人士所占的比例也不小。中国的本土智库长不大,恐怕更多的问题在于“土壤”本身。据统计,在这2000多家智库中,95%以上吃财政饭,真正民间的只有5%。这就是中国智库最大的“软肋”——政府圈养,投食喂料,圈中的学者为五斗米折腰,难免要双膝发软,说话没底气。端谁的碗,服谁的管,缺乏独立性,就像人被抽掉脊梁骨,怎么可能站得直呢?这是一个人性弊端,不仅中国独有,所以萨义德在他的《知识分子论》中,专设章节讨论知识分子的流亡与边缘性问题,强调知识分子要独立于社会审视社会问题。
中国智库,花大量纳税人的钱,但成效甚微,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必须进行改良。其实,只要从两方面下手,问题便不难解决。一方面是政府改变供养习惯,停止投料喂食,断了“宠物派学者”的粮,把他们推向市场,让市场去选择、煅炼、壮大他们;另一方面,政府把供养人才变成购买服务(美国政府、国防部也经常向兰德等咨询公司购买相关服务),成为智库的买家,择优购买就行了。
相关链接:http://post.news.tom.com/s/B1000AD8698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