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上访只换来14张“批示白条?
(2009-06-24 13:19:09)
标签:
杂谈 |
23日,广州市建委和市城管局举办联合接访活动,76岁老人陆侯英两年上访再一次得到“进一步协商”的领导批示后,愤而当场拿出一幅由16张纸拼接起来的信访长卷,上有14张市建委各级领导的“批示”,哀求“为我解决实际问题”。(见6月24日《新快报》)
2年时间,上访14次,每次都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认真”聆听老人的陈述之后,在信访材料上“严肃”地批示要“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妥善处理”。谁说我们的官员不重视民意?大家不都作了“重要批示”吗?!
哪位喜欢收藏古代状元卷、皇帝圣旨之类的朋友,可以注意了,若干年后,这幅集齐现任领导名字的“批示长卷”说不定也价值不菲呢。有网友调侃道,“老人家,你才跑了两年,你也才76岁,别急,慢慢来!”是啊,如果大爷能活上百岁,还有14年可以跑呢。
近年来,为了化解政府机关不作为、乱作为的痼疾,解决公众的积怨,各级政府都把与公众面对面的“接访”当作制度创新,政府首长带头,声势浩大。有的地方甚至建章立制,形成制度,规定“一把手”每月的接访次数。本来,各级领导绕过基层官僚,直插基层,直面公众,可以减少民意传输因“官僚阻尼”造成的“耗损”、“失真”,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是一种次优选择。这种制度一开始也得到公众的拥戴,几乎每次接访,都是人头涌动,场面壮观,媒体记者蜂拥而至,争相挖料。
正如过往许多制度创新一样,新鲜劲一过,老病又复发了。2年上访只得到14张“批示白条”的情况,昭告接访制度路径的彻底“疲倦”,其效能已大大降低。想来也不出奇,许多接访领导本来就是被迫的,并非情愿,见到材料,大笔一挥,作出批示,算是向上访者交差。可是,批示多了,基层办事人员见惯了,也明白是咋回事,根本就不当一回事,现官不如现管,该拖的照样拖,该推的照样推,批示便成了不折不扣的“白条”。
如此一来,画饼充饥的接访制度还有什么用?相信用不了多久,这种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的接访将难逃门可罗雀的命运。接访制度遭遇尴尬,实在情理之中,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 用“钦差式”的行政思维,打破权力系统的平衡,牺牲正常的行政程序,以获得较高的行政效率。毫无疑问,这种“表演式”行政有时是非常有效的,但这种非常规的、应急的行政方式只是对正常行政秩序的一种补充,对小谬误的纠偏,作为主要手段长期使用是不合适的。成熟的政治社会,是不会经常使用这种行政手段的。
对于行政系统出现的问题,应该是对症下药,釜底抽薪,而不是扬汤止沸。应该借鉴成功的政治经验,通过卓越有效的制度创新,提高整个官僚系统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把问题解决在各人的职责内,而不是希望主要领导一插到底,亲力亲为去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相关链接:http://news.163.com/09/0624/01/5CHM7MIQ00011229.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