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中央投资应该给公众一张清单
(2008-12-07 15:41:07)
标签:
杂谈 |
不久前,中央政府决定拿出4万亿救市,投资热潮从此拉开序幕。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今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用于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有280亿元,已全部下达。(见12月7日《北京日报》)
这280亿大“蛋糕”如何切?谁有幸分到第一块“蛋糕”?笔者专门点击国家发改委网站,希望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但和新闻报道一样,在一篇题为《新增280亿元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已全面启动》的短讯中,280亿元的大“蛋糕”,被大切“四块”——铁路150亿元,高速公路50亿元,农村公路50亿元,中西部支线机场和西部干线机场30亿元。分别是那些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尝了“鲜”,则付之阙如,也不见相关材料。
在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概念之初,许多网民就担心这“4万亿”会不会成为一笔糊涂账,甚至成为腐败分子空前的盛宴,因此希望有一份投资的清单,让公众知道“看得见”——巨额的公共投入究竟花在什么地方,取得什么效益;“摸得着”——监督投入,减少贪污、挪用、浪费等现象发生。如今看来,这广大网民们这个合理化建议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采纳,“粗放式”财政投入理念仍然没有丝毫改变。
“粗放式”财政投入的问题已经暴露无遗,这在一年一度的国家审计署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如追加部门预算、年初预算资金未细化、部门预算之外安排资金、未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多报多领财政资金、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转移财政资金……等等,动辄数亿数十亿,几乎年年如是。2007年,连财政部、国家发改委都存在上述某些问题而遭到审计署点名,遑论其他部委。
水至清则无鱼,作为吃财政饭的政府机构、部门,总是希望财政投入越粗疏、越不透明越好——粗疏才能逃脱监管,暗箱操作才有机会上下其手;对于公众,则恰恰相反——希望知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哪里,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这场利益博弈中,究竟谁的利益诉求被重视,谁的意愿得到实现,就体现了执政为谁。事实上,这么多年来,“阳光财政”从未得到实现,因此才会出现“年年审计年年犯”的怪现象。
这次动用“4万亿”救市,总额几乎等于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万多亿),数额巨大,而且是为了拉动内需,拯救经济,改善民生,因此应该把投入的效率与公平、绩效与安全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要出现过往那些乱象,否则就对不起广大的纳税人了。
巨额中央投入请给公众一张清单,这个要求恐不过份吧?
相关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12-07/113014842903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