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12月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调查长文,揭露部分高校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造假行为,包括:假试卷、假论文、假实习报告、假听课记录等。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认为,如果没有造假就根本就通不过评估。
从情的角度,我们应该同情高校。众所周知,五年一次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背后涉葛太多的利益关系,包括学校的级别、地位、知名度、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额度、学生招生人数……等等。而这每一项都是高校的生死“命门”,输不起,谁都输不起!当大学堕落到要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地,还奢谈什么风骨、品格?违反学术良心、学术道德的造假,在他们眼中,也就不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
但是,假的真不了,弄虚作假永远都是丑事,是污点,这是毫无疑义的。对于一个人,是品德问题;对于一所学校,是校风问题。很难想象,一所明目张胆地造造假,糊弄上级,欺骗公众的大学,会是一所学风严谦、学术严谨的学校。更严重的是,学校乃教书育人之重地,身不正,焉能正人?
不过,如果把视线从高校身上挪开,我们就会发现,除了高校本身,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本身也有问题。评估本没错,评优判劣,校检得失,督促改进,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好事,西方国家也对高校进行定期的评估,问题在于评估方式方法,一旦沦为“中国式评估”,一切就走样了。
身在中国,“中国式评估”我们并不陌生。其基本套路是:评估部门事先公布细化的标准,下面按图索骥,逐项准备,应付评估,一段时间后,评估团浩浩荡荡下基层,基层高规格接待,“钦差大臣”听听汇报、看看资料、走马观花地到实地“考察”一下,就算“通过”了,于是颁牌授匾,班师回朝。至于事实如何,下面是不是造假应付;事后如何,是否故态复萌,谁也不会管。教育、卫生、计生、消防、绿化、治安……等等评估检查,莫不有如是问题。
“中国式评估”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的特点一旦被下面的人抓住,人们再也没有了脚踏实地干活的心思,而是千方百计搞“公关”,一门心思走“捷径”。或大张旗鼓搞政绩工程,或弄虚作假搞表面文章,甚至贿赂评估人员的歪门斜道也用上。高校评估成为“烧钱游戏”早就为世所诟。
高校要评估是肯定的,但要如何评估,才能使其更加科学、严密、稳定和高效,为
高等教育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却是一个值得有关方面认真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后一篇:鉴定虎照越的是谁的“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