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深圳市政府常会日前审议通过《深圳市政府部门责任检讨及失职道歉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政府部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严重社会影响的,应当向公众道歉”。(见9月17日《人民日报》)
有许多人一下子把深圳这个制度当作“壁虎断尾式”的问责,但深圳方面已明确表示,道歉不代替责任追究。如能若此,这个道歉制度便值得公众期待了。
或许那些对失职官员道歉不屑一顾的人都应当明白,在一个道歉文化贫瘠的国度,
在官本位思想尚浓又缺乏足够外部监督的政坛,要一位高高在上的官员在公众面前低下高贵的头有多难。所幸的是,随着“执政为民”政治实践的深入,官员道歉也开始走进国人的视野。
今年两会期间,有两位重量级人物,向人大代表和公众道歉,引起公众的关注,他们是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局长周生贤。吴仪总理在浙江团的分组讨论会上说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时候说,这个问题群众不满意,是我没有把工作做好,我愧对百姓,我应该向大家道歉。最近,原山西省省长于幼军也因为黑砖窑事件向全国人民道歉。
向公众公开、郑重道歉,虽然对我们的官员来说,总还有那么点羞答答、不习惯,但毫无疑问,道歉是一门艰深的政治艺术,为国际社会政治家所通用。
道歉,是一种危机公关。虽然,鞠躬不能当饭吃,道歉也不能挽回损失,但是官员道歉无疑是一帖民意的“镇痛剂”,它让公众知道事件的责任所在,明了官员的负疚之情,对于舒缓公众的创痛、抚慰激愤的民情、化解社会的危机是大有裨益的。从这角度上说,官员道歉也是一种危机公关。
道歉,是官员勇于自责的体现,体现了向人民负责的精神,回答了“执政为谁”这个原则性的问题,它折射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只有真心为人民服务的官员,才能直面自己的得失,才会为自己的失误而追悔,为公众受到的伤害而痛惜。可惜,许多官员怕丢面子,丢架子,害怕道歉,拒绝道歉,其实在责任面前,拒不
道歉才会损害官员的形象,敢于承担责任,勇于道歉的官员反而可能赢得更多的同情分。
道歉,是惩前毖后式的惩戒。虽然道歉远比检讨、辞职、撤职等问责轻微,但毕竟是也是问责的一种,需要道歉的官员付出一定的成本,因此它还是有一定惩戒意义的。官员要维持自己正面形象,想不道歉、少道歉,就要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好,少捅娄子。
可见,运用好道歉这门政治艺术,无论是对官员、公众,对政府、社会都是有益的。当然,其前提是不要滥用,不能用道歉掩蔽其他问责。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7/0335139048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