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个多月的征集意见和讨论,东莞“外来工”新称谓大讨论取得满意的结果,“外来工”新称谓最终被确定为“新莞人”。从此,六百多万东莞外来员工有了自己的新称谓。
子路问政,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不解,且听孔子的一番解释: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经过一番并不缜密的逻辑演绎,孔子把“名”与“事”、“言”与“行”捆绑在一起,是故,中国人非常讲究师出有名。
从辩证法的角度上说,“名不正”不是“言不顺”的充分条件,“言不顺”也未必“事不成”,孔子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所以这种推断明显有逻辑硬伤。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正名”有时也能透露出可贵的弦外之音。东莞市政府能够意识到沿习多年的“外来工”这个称谓当中寓含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微妙信息,并试图为之“正名”,行动本身是值得嘉许的。虽说“正名”只是区区小事,但这一小步,对于那些洗脚上田、具有残存土著意识的人来说,已经是一大步了。
哲人说过,一生的哲学抵不上半小时的痛苦。对于千万外来工(原谅我再用一次这个词)来说,现实是坚硬的,比只有象征意义的“正名”更重要的是“正实”——先在政治、经济、工作、生活上关心他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诸如工资待遇、入户、子女入学等,用真诚留住他们;更进一步,拆除种种缠附在外来务工人员身上的权利“藩篱”,给他们以市民待遇,真正实现和谐相处,在东莞实现大融合。
倘能如此,即使不“正名”,还叫“外来工”,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千百年来形成的“客家人”民系,他们早就落地生根,反“客”为“主”了,与本地人没有两样,他们还用得着“正名”吗?如果,“正名”只是换汤之举,画个大饼去安抚一下外来工,向外界展显一下高姿态,那么,不要说是“新莞人”,即使“超莞人”,对外来工又有何益?
所以,东莞应该明白,在解决外来工问题上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要在诸如名字这种小节上纠缠不休,浪费精力,徒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