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7月7日小暑节气。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常言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它表征了季风气候背景下“雨热同季”这两种极致的叠加。
此时,最经典的“烹饪”方式是蒸。
陆游说:“坐觉蒸炊釜甑中”;
韩愈说:“如坐深甑遭蒸炊”。
甑(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

人们如同被扣在在暖气团的大笼屉中。
在南方一些地区,往往清晨气温的“开盘价”就高于30℃,一天24小时的气温都在30℃上方震荡,真是夜以继日的桑拿天!
正如杨万里所言:“夜热依然午热同”!毫无凉爽时段!
暑热来临,
我们面对的是:热浪滚滚;
心里想的是:热浪,滚!

西瓜,历来是消暑神器。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
什么是夏天?
夏天,就是可以见到西瓜的时候。
什么是盛夏?
盛夏,就是西瓜可以便宜到一块钱一斤的时候。
就气候平均而言,7月,全国大多数地区气温最高的一个月,小暑、三伏(今年7月13日入伏)、大暑这些“热”词在7月扑面而来。

古人说:隐伏避盛暑。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躲避暑热,做一个浓荫中的隐士。
“小暑大暑正清和,荷花香风透凉阁。…思君不至哪知暑?拿着六月当腊月”。
一想到某些人某些事,心里拔凉拔凉的!
“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文人雅士倒是总有些闲情逸致。清冽淡雅。用荷叶为杯盏,以柄为管吸饮,“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

经常有人问:小暑、大暑谁更热?
其实大暑和小暑,它们之间经常“没大没小”的。
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有些年份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
有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
例如全国29%的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纪录诞生于小暑期间(大暑为26%),而大暑更容易上演高温连续剧。
所以小暑在爆发力方面略胜一筹,大暑在持久战方面更见功力。
在起初的节气中,关于寒与暑,曾有过六个节气:小暑、中暑、大暑,始寒、中寒、大寒。
后来没有了中(zhōng)暑,但小暑不小,大暑很大,中(zhòng)暑最可怕!

对于北方而言,雨季短促,但降水量往往是全年降水量的2/3。而北方对于这种密集降水的承载力较弱,难以迅速分发和排遣,也就更容易农田渍涝和城市“看海”现象。
相比南方的“蒸”,北方大多还是“烤”,而且一天之中总能觅到凉爽的时段。
北方的“22-38℃”往往并没有南方“28-36℃”的那般煎熬。干与湿、阴与晴、有风与无风、昼夜温差的大小,都左右着人们的感触,而不仅仅在于气温数值的比对。

而且南方的盛夏常常是“盛夏plus”,上下半场踢完经常还要打加时赛,所以才会有“小暑大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感慨!
虽然炎热难耐,但人们深知“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的道理,盛夏时节若未大热,夏行秋令,“则丘隰(xí)水潦,禾稼不熟”。炎热,既是一种煎熬,也是天之慈悲,地之馈赠。

人们甚至在风向的细微差异上猜度晴和雨:
小暑南,干断潭。
小暑南风十八朝,晒得南山竹叶焦。
小暑西南淹小桥,大暑西南踩入腰。
小暑西北风,鲤鱼上屋顶。
当然,此时的很多降水是热对流所致,“白天烧,傍晚浇”,“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降水的分布经常是临时起意,而且完全不是“平均主义”的,“夏雨隔田晴”、“夏雨分牛脊”,让人在相隔不远处羡慕嫉妒别人的晴或雨…

虽然饮食还是很难做到规律,但心中还是时常默念“早、缓、少、淡、软”这五个字的。
做着聊“天”的职业,想遵守“口中少言,心中少事”,确实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