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记得2013年的夏至日,我恰好在新疆伊犁的霍城县,大约22::30分太阳才慢吞吞地落山,23:30分左右天色才一片漆黑。(霍城县,就是出产歌曲《草原之夜》的地方,“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大约北纬23度26分,大致上在云南红河--广西百色--广州--台湾阿里山一线,正午时分在那里,日在穹顶,立杆不见影。
今年夏至日,我恰好又出差,北纬26度,很想拍摄一下日在中天,但天气阴沉沉湿漉漉热烘烘的,很难如愿。
此时,地表由阳光获得的热量达到最多。之后一段时间,热量收益虽然逐步减少,但依然大于热量散失,所以天气继续趋热,直到热量收支达到平衡、盈亏相抵时,气温达到峰值。谚语云:“夏至不热,五谷不结”。炎热虽似煎熬,实则馈赠。

夏至,喜得新麦之时,冬至饺子夏至面,所以“夏至面”是尝鲜,也是舌尖上的自我犒赏。
至今,北半球诸多国家都“一刀切”地将白昼最长日(即夏至)作为春与夏的分界线。虽然不名为“节气”,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令节点,尤其是那些身居于高纬度、享受极昼待遇的国家。

按照苏轼的描述:“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风”。一般要到夏至后的三时(即15天之后),才会出梅,于是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湿热的东南风盛行,代之以桑拿天。按照农事谚语的描述:“夏至东南第一风,不种潮田命里穷”、“夏至水满塘,秋天谷满仓”。
这时的降水,往往是热对流,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夏至三庚数伏,即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三伏天,今年7月13日入伏。7月13日至8月21日,伏期共历时四十天。
如同冬至起数九一样,夏至起也有数九的习俗,一个是冬九九,一个是夏九九。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
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元代
古时冬也数九,夏也数九。尽管夏季南北气温梯度远比冬季小,冬九九歌谣具有显著的地域限定,而夏九九歌谣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但夏九九歌为什么远不及冬九九歌那般流传呢?
可能因为:
(1)冬闲夏忙,夏天实在无暇仔细数;
(2)严冬之苦甚于酷暑;
(3)夏九九表征的是温度转变过程,冬九九描述的是生机的酝酿过程。隆冬之中的那份守候,更加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