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媒体的触角开始第一时间伸到台风登陆区域。每当台风即将登陆和正在影响的时候,很多电视频道都进行大规模的现场直播,一路路记者(尤其会刻意地挑选明显弱不禁风的女记者以形成烈风与柔女的画面反差)守候在台风的几条必经之路上。在风雨中痛苦地、急促地、面容扭曲地、声嘶力竭地、上气不接下气地介绍,台风压境所带来的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出现了,令人肃然起敬!当然演播室的主持人一般也都会叮嘱前线记者千万要注意安全。
但实际上,在当地政府组织大撤退和大转移的时候,记者们的光辉形象却矗立在风雨交加的海滩或者街区,能说明什么?说明不转移又如何?!说明记者不在台风应急预案的管辖范围之内?!
不是说记者们不能在台风登临之际在风雨中挺身而出、侃侃而谈,关键是这样的镜头太多太多了,太滥了,太雷同了,太表象化了!要么说明领导不顾记者和摄像师安危,要么说明某些媒体正在努力打造一种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台风游戏。一个台风,有七八个电视频道都争相直播,手段单一,手法雷同,而台风登陆的时段、地段等关键预报信息却五花八门,公说公预报,婆说婆预报,我亦难辨真伪。
为什么大家会一窝蜂地追风呢?首先,因为技术门槛低,大家可以普遍参与!最近没有台风,听说有些人反复追问什么时候再有台风来,否则缺乏报道题材.其次,强烈的现场视觉冲击和可观赏性可以极大地掩盖某些媒体对于预报准确性、预案有效性、灾害响应的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认识缺失!政府是怎么组织的?居民是怎么撤退的?最艰难的是什么?最牵挂的是什么?台风的影响半径和影响特征?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平静?等等很少被过问,政府面对台风所启动的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某些媒体面对台风所实施的只是一个视觉盛宴!
今天(8月29日)是重庆今年的第50个高温日,川渝经受着有记录以来最残酷的干旱。很多水库干涸见底、库塘龟裂,非常耐旱的竹子也大片地枯死,为了一点饮用水,很多村民每天都要长时间排队,大家最大的愿望就是:下场雨吧!
这时候,并没有出现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情景。甚至都没有人愿意正面回答“什么时候可能下场雨?”这个最大的愿望。
为什么?因为台风的影响是急症,是阵痛,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所以是电视媒体偏爱的。而因为干旱的影响是深度的,是慢性病,是持久战,而且表现高温还需要很多视觉参照物,所以深及血脉骨髓地进行异常高温干旱的深度报道,既不是很多电视媒体偏爱的,也不是他们擅长的。电视是快餐媒体,台风符合其快餐属性,而重庆的高温和干旱是长篇小说。
昨天晚上无意中看到新闻频道《360°》直播夜幕下重庆乡村的干旱景象,而且记者索性把自己的手机换成了重庆当地的手机号,做好了持续报道的准备,很感动!!
台风需要勇敢面对,干旱需要冷静审视和解读,记者的价值不仅在于力气和勇气,更在于发现和透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