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梅谷断想(《刘湘如精品散文》连载66(卷五梦痕集))
(2017-09-12 11:59:49)分类: 精品散文连载系列 |
断梅谷断想(《刘湘如精品散文》连载66(卷五梦痕集))
秋雨残断之后,我们来寻涂山。可惜“雨中杨树带烟垂”的诗中佳境,已过了时节,只见漫漫淮水蜿蜒脚下,北汇涡河清流,向茫茫的云雾中消逝而去。那浪花,那流势,那隐隐可闻的鸣涛作响之处,便是天下闻名的“断梅谷”了。
断梅谷号称长淮三峡的第一险峡。一山中分为两半,绝壁如削,河水以烈马扬鬃之势,奔腾吼叫,那峡谷中兜出的漩流,把怀远涂山的一个“断”字活灵现地体现了出来。这一神奇的峡谷犹如一册历史画卷,集中了几千年来大禹治理淮河的传说:一说禹治水之时,面对莽莽丛山无能为力,自己化为一头神熊,硬是用嘴和爪拱通了一座大山,从此才形成了这个“断梅谷”;又说大禹因心诚感动了上帝,获神斧一把,于是站在狂涛拍天的涂山之顶,高举神斧猛力劈下,把本来连成一脉的大山劈成两片,淮水从此方能穿山而过……
这类象征着力量的传闻毕竟没有依据,倒是《史记》、《禹贡》等史料中确切地记载了这样的经过:距今四千多年前,汇集潢、洪、史、颖等数十条川流的淮河,在这里与发自凤阳的濠水相会,受阻于涂山之前,难以行进,汛季时至,山洪暴发,古涂山国便沦于水底,出现了“荡荡泽国走溺尸,千年凌波惊魂漂”的可怕局面。那时,虞舜为联合淮夷部族治水,便将禹嫁到了涂山(当时是男嫁女娶),试用其担负治水重任。传说禹在新婚后的第四天便离别家门,远征治水。《史记》说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平九州,”最后终于完成了治水使命,立下了“万世永赖”的功勋……
且不说江、河、淮、济四渎范围是何其浩大,工程是何等复杂,单是凿成这样一座陡壁如削的断梅谷,需要多少年代?付出多少劳动代价呢?我们不能不惊叹禹的治水精神!
我们想:那些“变神熊”、“得神斧”之说恐怕令人难以置信。分明是禹率领万千民工,扎营在这荒山野岭之麓,以顽强的毅力和流不尽的汗水,开凿出这一险峻的切岭导水工程的。禹的时代尚是新石器时期,凭借那些石凿、石斧和石锛之类,显然是劈不开这巍巍丛山的,那么他使用了什么办法劈开大山呢?据史料记载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贡》),“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尚书.胤征》),有人根据上述记载,认为大禹治水是“采用了火攻的办法”,这见解看来是不无道理的。
大禹,你是否是吸取了父亲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的深刻教训,改变了过去女娲、共工和鲧保守的治水方法,鼎力革新,勇于创造,知难而进,大胆地组织起人民群众向大自然斗争,才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呢?
站在断梅谷前,望淮水走峡过谷,穿山越岭,扬长东去,我们从心里为大禹的精神和毅力叫好!这位“劳身焦思”的热血男儿,为了治水事业,抛妻别子,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终年跋涉于穷山恶水之中,穿的是破麻烂蒲,吃的是苔藓野菜,餐风宿露,饱经磨难,最后落得“手不抓、胫不毛、生偏枯疾、步不当行”的地步,以至在治水成功之后,披着麻布、光着脚丫去见虞舜,丝毫没有讨官要赏的念头……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四千年多年后的今天,难道不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推崇、去珍重、去效仿么?假如没有那样始终如一的献身的美德,假如不是视百姓利益超过自己的身价性命,假如没有甘为子孙万代造福的宏大志向,说什么也不会付出如此巨大的自我牺牲的……
站在涂山之巅,俯看断梅谷的雄伟气势,我们的胸中不禁涌起淮水般的涌流,仰视“空山垂四壁、古庙独千秋”的禹王宫,我们更是感慨沉思:昔日的大禹只不过是氏族社会的一个部落酋长,既非神灵,也非超人,但他的行动和功绩,却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名垂汗青!
断梅谷,将永远与大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与华夏民族的自豪联系在一起……
断梅谷,你能给今天的当政者们带来一些人生的联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