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孔庙(《刘湘如精品散文》连载62(卷五梦痕集))
(2017-08-30 21:44:56)分类: 精品散文连载系列 |
当年辙迹苦恓遑,
庙貌千秋更有光。
志学敏求能不厌,
因才施教实多方。
诗书礼乐精华在,
思孟颜曾俎豆旁。
今日自然时代异,
斯民怀念胜前王。
这首诗是郭沫若同志游孔庙时留下的。
想想挺有意思:一个自小受尽了屈辱,一生经历坎坷的贫贱者、落魄者,一个博闻广见、知识渊深却又终身不得志的大政治家、大教育家,死后,竟被无情地嘲弄他的社会,一代接一代不遗余力地捧抬了起来,直至抬到了整个封建中国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真是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
当我们在黄淮平原上纵横漫步时,我们没有忘记属于淮河流域的骄傲——曲阜,这座3千多年前的鲁国故都,蜚声中外的文化古城。我们没有忘记,这古迹荟萃的文物之乡,正是孔老夫子的诞生和葬身之地。
此刻,我们站在金碧辉煌的孔庙前,面对那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古建筑,仰观那一幢幢黄瓦红墙、雕梁画栋的森严殿宇,环视那碑碣林立、古木参天的圣地,我们忽而感到,自已置身于庄严的皇宫;忽而又象,自己走进了神秘的佛国;忽而又好象漫步于一幅硕大无比的彩画之中……我们惊叹着,让思绪的翅膀飞翔在遥远的历史中。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孔庙建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等,后由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从鲁哀公开始,直到清帝雍正,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如今孔庙的装饰,大都是明清两代的杰作,仿皇宫之制,分9进庭院,贯穿于一条整齐的南北中轴线上,左右呈现出对称式的排列。它的全部体系,包括3殿、1阁、1坛,3祠、2庑、2堂、2斋,共466间,另有54座门坊,占地约328亩。庙的四周均是高耸的垣墙,配以门坊,角楼,展现出煊赫千秋的派头。其面积之广,气势之宏,时间之久,保存之善,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这样的“孤例”,从古至今可谓绝无仅有,就连大文学家司马迁也“祗回留之,不能去之。”宋代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之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具洞开,层阙郁其特起。绮疏瞰野,朱槛凌虚,耽耽之邃宇来风,车献 车献 之雕甍拂汉……重护叠拱,丹青晃日月之光,龙桷云楣,金碧焜烟霞之色……”
沿着这座古庙的中轴甬道循序前行,时时有眼花缭乱、顿开茅塞的感叹。这里有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万仞宫墙”;有连历代帝王祀祭时也要“下辇而进”的“金声玉振坊”;有象征孔子威严的“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棂星门”;有令人感到深邃难测的“圣时门”;有雕刻于东汉时期的“汉石人”;有钦定命名的“弘道门”;有院庭疏阔禽鸟翔集的“大中门”;有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奎文阁”;有斗拱飞翘檐牙高啄的“十三碑亭”;有展示5门大开代表全庙中心格局的“大成门”……
登上大成门,举目北望,但见柏桧苍碧,廓柱流红,金灿灿耀眼的屋项,重叠错落,交相映照。迎面有一块蓝色的坚匾,正书“杏坛”二字,这里就是当年孔子为他的“三千弟子”讲学授礼的地方。杏坛为十字结脊,黄瓦朱栏,彩绘极具华丽,坛前置有金代石刻香炉,那植于坛边的杏树,排列成行,每逢春暖花开之时,满树红花摇曳,为这座古老的庙院增添了不少自然的雅趣。当年,乾隆皇帝到此祀孔时,曾即兴赋诗赞扬:“重来又值烂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如今,我们重读乾隆的诗句,体味古代帝王笔下“文明终古”的愿望,再联想亲眼所见到的“上至皇帝、中至官府,下至百姓,无不震慑,足显天下一孔”的“圣威”,我们更加感到:这威赫森严的孔庙,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显示出多么重要的地位了。
今天,尊孔之风如同浩荡的潮流荡涤着正在开放着的中华大地。可是,谁知道如此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过多少凄凉的冷落?且不说多少次“独尊儒术”和“打倒孔家店”的背后有过多少微妙的历史背景?单是孔子“戚戚然如丧家之犬”的流荡游说的生前,可以想见到身后的一次次忠贞的思想效模和无限的人格尊崇么?这,留给了后代史学家们一个不尽的话题。
哦,曲阜孔庙,面对你,我们再一次察悟到历史的苍迈,体悟到东方民族文化的神秘与艰深……
选自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刘湘如散文系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