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岳三题(《刘湘如精品散文》连载61(卷五梦痕集))

(2017-08-29 21:00:46)
分类: 精品散文连载系列

中岳三题(《刘湘如精品散文》连载61(卷五梦痕集))

                                                 刘湘如

 

 

 

在豫南游历期间,我便很想驱车北上,一览中岳名胜。

“五岳”之中,嵩山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有一种庄严感。因为它位居中原,拥有众多的古代遗迹。比起南方的名山仅有石、泉、瀑、松等特点,更多一层自己的骄傲。

车至登封县,我的眼前立即展现出屏障一般的山势,峰峰横列,起伏连绵,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上,这兀突的景象,不禁在我的心里产生小小的骚动。

其实细看起来,觉得这山又远不如南方山势的险奇,甚至有人觉得它太一般化了。也许正因为它居于中原大地,平中见奇,才使它享有那么大的名声吧?

到了山脚下,仰首望去,忽然之间,才又产生了一种“看山容易登山难”的感慨。

神秘的峻极峰

匆匆吃了点午饭,几个人便相约去登嵩山的最高峰——峻极峰。沿着细长山道,左旋右拐,踩着滑腻的青苔,一步步攀援而上。我们几个人都是登过黄山的人,所以有点儿“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气魄,并不感到十分惧怕,及至爬上十八隈时,穿过鱼脊一般的山梁,俯看绝岩千尺,我们先前那几分自信便一扫而空了。一个个提心吊胆,收魂紧魄,不敢松怠。半里路程,足足爬了一个小时。这时我们想起古书上记载的“嵩高万仞”、“峻极于天”之说,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在峰顶,我们仰视乾隆皇帝的碑刻:“一登绝顶众妙探”,忽然相视大笑起来。因为,我们居然也和皇帝一样,能“探”见“众妙”了。

其实古往今来,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名士,均以登峻极峰作为一种荣耀和创举,仅据史载就有: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临中岳,临峰观远;公元435年,北魏太武帝于此建岳庙,后又建峻极寺;公元696年,武则天于此建登封坛,加封中岳;公元809年,韩愈偕卢仝、李渤等游嵩山,曾于石窟中度夜……这些难以统计的历史人物的履迹,使中岳嵩山身价百倍。如今我们站在这高高的峰项,环视群山,见诸峰争奇夺巧,太室36峰历历在目,再加上每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一段隐私,更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受。

比如“会仙峰”,传说是汉武帝登山时,在这里遇见八仙下棋,从而得名。峰上有“八仙坛”,旁有“三醉石”,形同三仙醉卧;又如“玉女峰”,据说为一瑶池仙女,因思念凡尘,偷入下界,被玉帝斥化为石。至今那独自举首的少女形象,依然婷婷玉立,若顾若盼,似乎含有满腔心思,又似乎在悔念那失去的红颜和青春。那美丽神态感动得大诗人李白也为她留下了动情的诗章:“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站在峻极峰上,极目远眺,顿觉心旷神怡。刚才上山时那根绷得紧紧的心弦,渐渐松开了。一望无垠的沃野,宛如在涌动的大海波涛之中。那明澈的颍水,宛如一根长长的白链,一头缭绕于峰脚,一头伸向遥远的豫南和皖北接壤处的淮河,少室山在阳光的辐射下,如一朵朵舒萼展苞的莲花,显得俏丽而丰美。北方,那云遮雾障的地界,又仿佛隐隐传来黄河的呼啸……

面对这浏览不尽的山光水色,我不禁想起了欧阳修那首登峻极峰的诗句:“望望不可到,行行何曲盘。一径林梢出,千崖云下看。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

啊,峻极峰,神秘的象征,中岳的骄傲!

从崇福宫到启母阙

中岳名胜灿如星辰:嵩山之阳,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汉三阙;雄伟壮丽的中岳主峰,是中岳自豪的标志;美妙的“卢崖瀑布”、“嵩门待月”、“轩辕早行”、“少室晴雪”、“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玉溪垂钓”和“石渤会饮”等,名传千古的“中岳八大景”,吸引着万千游人……

而我们此刻要去的,却是又一处诱人的地方。

从嵩阳书院东行两华里,便至崇福宫。它位于“万岁峰”南麓。据说西汉元封元年,武帝登嵩山至崇福宫后面的山峰时,闻山中呼“万岁”声,于是在山上建“万岁亭”,在山下建“万岁观”。至唐高宗时,听信亳人缪忌之言,以天神贵者为太乙,遂改万岁观为太乙观。至宋真宗时,再次重建,设五殿,作为祭祀、祈福之所,又才改名为“崇福宫”。史书记载:“殿阁亭台相望,凿池为海,疏泉为湖。鹤桩鹿寨,文禽奇兽,孔翠诸栅,蹄尾动以数千。嘉木名花,类聚区别,怪石岩壑,幽胜宛如天成,不类尘境。”由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想见它当年的规模是何等宏伟壮观了。更有趣的,这里还设有提举、提点、管勾等官衔虚职,掌管宫观事务,历代有许多才华横溢不合时势的名士大公,诸如范仲淹、司马光、李纲、程颢、程颐、朱熹等等,都曾以“提举”、“管勾”等职,在这深山幽宫之中,度过自己生命中的一段宝贵的时光呢。

顺崇福宫向东,走不多远,便见两块巨石,巍然而立,这便是有名的“启母石”了,传说这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变的。当时洪水泛滥,大禹从淮河一直走到黄河,“尽力乎沟泄”,不暇私事。在开凿嵩山圜辕关,引洪归道之时,禹因治水心切,连吃饭的时间都忘记了。他的妻子担心丈夫身体,便一日三餐把饭送到治水工地上。一日又送饭前往,闻巨石猛塌,洪水倾泻,从此不见禹的踪影。涂山氏以为禹已殉身,日日思念,终于化为青石。大禹一直到治服洪水之后,才返回家门,见妻子已化成石头,不禁抚石痛哭说:“我还没有儿子啊!”说话之间,只听石头轰然中启,立产一子,大禹喜出望外,便将儿子取名为“启”,而这块由涂山氏化成的神奇的石头,也就被人们称为“启母石”了。

几千年来,人们怀念着治水英雄,也精心地保存着这两块石头。她不仅根植在人民的记忆中,也惊动了许多帝王。周穆王、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等,都入过启母室。汉武帝还在石头的南面,建立了一座启母庙。至唐高宗游中岳时,又命崔融专门作了碑铭。今天,庙阙虽荡然无存,那刻在石头上的阙记铭文,仍然依稀可见,各种浮雕图案,依然清晰可辨。

看着这神奇的启母石,我们陷入了深沉的思索:在古老的淮河流域,有关大禹治水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人们思念自己的治水英雄,为他编织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一切,难道不正说明人民与水利的不可分割的利害关系吗?

夜登观星台

我们参观了中岳庙后,已近傍晚,有人建议去游览观星台,于是一行人又驱车直奔告城。

汽车至卢店,折而向南,一座经过修整的庙宇矗立眼前,这便是周公庙了。仰首望去,门两侧一副工整的古对联赫然跳入眼帘:

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

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风雨。

啊,闻名中外的观星台就在这儿。

观星台乃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天文台。这座青砖垒成的高台,是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的。13世纪末期,强大的元帝国在自己广大的版图上,先后建成27个天文观测站,遍及今天的东亚各地,而位于“正得天地心”的中岳大地的这座观星台,就可想而知其“夺天独厚”的地位了。观星台高9.64米,上为长方形,下为正方形。台面东西长13.7米,南北宽9.4米。台身上下成十度斜坡形。两边有对称梯道,可从台后盘桓而上,台上四周有栏墙,建有南向小室,台身北部有垂直凹槽。凹槽向北为水轨,俗称“量天尺”,由36块方形的青石平铺而成。“量天尺”和台身北部凹槽,组成一组测影装置,用来昼测日影,夜测星极,以正朝夕,故名“观星台”。

看着这座造工复杂的观星台,想到它的结构和形状都含有精密的科学数据,我们不禁对郭守敬产生了钦佩之情。我们从这座融古代建筑学与天文学于一体的台式建筑中,看到先人的智慧的光华。据历史资料记载:郭守敬正是依靠这座观星台,只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黄赤大距”和二十八宿距度的测定工作,这是多么惊人的科学贡献啊!郭守敬还根据日影长短的变化,掌握了四季变化的规律,测定出24令和1个回归年的精确时刻,于公元1280年制订了《授时历》,颁行全国。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对这位卓越的天文学家产生崇敬和缅怀之情。

夜幕降临了,满天星光隐现。这正是观星的好时候。为了体察古人仰观天象的情景,我们一步步拾阶而上,登上台顶。彼时月弯在天,星光四聚,夜色如水,微风伴着丝丝的凉气,拂在我们的脸颊上。我们仰观顶上天象,见天地四方六合,似乎都溶化在一片清碧冷严的夜的世界中,零落的星星闪闪烁烁,恍然就在眼前,那瓢把形的北极,显得最为清晰而临近。我们虽然不懂星象,但站在古老的观星台上,胸中却久久不能平静,七百多年前,郭守敬便能修成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而今天,郭守敬的后人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科学跃入世界前列呢?

可惜时逢下旬,月亮残缺不全,月影与星光混于一体,不免带着几分朦胧。一位朋友感慨地说:“如果今晚是圆月,我们就能从那完整的月亮黑影中,见到国际上命名的郭守敬环形山了!”

他的话引起我们更远的思索。啊,我们有多么值得自豪的历史。我们面临着多少等待探索的未来的奥秘呀……

 

 

                                      1983年秋记。原载《安徽青年报》《河南日报》副刊(专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