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先学讲礼貌】
周一送小鱼儿去幼儿园,这是小鱼儿入园后我第二次送他进幼儿园。
进门时,看到一个大约大班的小朋友独自走进大门,对着门卫爷爷鞠躬道:“爷爷好。”又对保安鞠躬道:“叔叔好。”我在边上看得非常惊讶,这孩子那么老练,那么懂事,那么有礼貌,太让人羡慕了。于是我回头准备招呼小鱼儿也跟门卫爷爷打招呼,谁知小家伙进了门也很自觉地喊:“爷爷好,叔叔好。”到了大厅门口,小鱼儿先跟检查卫生的嬷嬷打好招呼:“嬷嬷好。”然后乖乖地让嬷嬷替他检查口腔。
为了让小鱼儿有礼貌地和人打招呼,我和他爸爸费了很多功夫,想了很多办法,没想到进了幼儿园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老师的教育果然有效。虽然出了幼儿园,小鱼儿仍然是个害羞的小朋友,但看到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我心里有底多了,乘胜追击吧。
【妈妈,我跟你说】
小鱼儿是个挺专注的小朋友,有时会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对我们的问话不予回答,有时,也许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吧。记得暑假时,我有时会问他:“为什么?”他不知道“为什么”的意思,便常避而不答,我们之间也很难有一个完整的对话。
入园一个月,我发现小鱼儿能说了,他能够完整地向我表达他的想法和意思。
“小鱼儿在幼儿园有没有朋友?”
“有。”
“是谁呀?”
“于米多。”
“还有吗?”
“还有陈佳楠。”
“还有吗?”
“……”
“你喜欢他们吗?”
“喜欢。”
“你为什么喜欢他们呀?”
“因为他们和我玩。”
而且,小鱼儿开始进入“十万个为什么”阶段。
在回家的路上,小鱼儿和我聊着天。
“妈妈,奶奶家在哪儿?”
“在后面。”
“外公家在哪儿?”
“在奶奶家后面,更远。”
“那我们家在哪儿?”
“在前面。”
“再前面是哪儿?”
“是中学。”
“再前面呢?”
“再前面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妈妈也不知道是哪儿。”
“很远很远的地方是什么?”
“很远很远就是我们看也看不到的地方。”
“那后面在哪儿?”
“小鱼儿回头看到的地方就是后面。”
“那前面是什么地方?”
“就是不用回头看到的地方。”
小鱼儿开始对名词所代表的意义开始好奇,我不知道我能否满足他接下来各种各样的好奇心,但我珍惜他这个阶段的求知欲。
【关于分享】
正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小鱼儿,和许多小朋友一样,强调“我的”,当别人要拿他的东西时,他会用手护着或者用手推开对方:“不要动我的东西,你走开。”这样的时候,我们这些大人有时会觉得尴尬,总觉得别人仿佛在无声地用目光责备你:“你这个家长怎么教育的,孩子这么小气。”其实,这只是一个特定的时期而已,他正在渐渐建立一种意识——什么是我的。如果小鱼儿没有去抢别人的东西,只是护住自己手里的东西,我会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因为外界的眼光而去对他进行说教。
但到了幼儿园后,小鱼儿开始慢慢学着分享。
比如,为了交朋友。
我们带他去玩沙子,小鱼儿一个人将沙子倒来倒去,不一会儿,边上来了个小姐姐。小姐姐跑过来,从小鱼儿身边拿走了两个小盆,小鱼儿看着小姐姐一直没吭声。过了会儿,小鱼儿做出了一个出乎我们意料的举动,他拿起另两个小盆,走到小姐姐身边,放下,蹲在那儿看着小姐姐玩。我想,他是想通过这个举动向对方示好,想与对方一起玩吧。
还比如,表达对他人的喜爱或信任。
小鱼儿在他的房间玩,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句:“我的房间不给别人来。”
我试探地问他:“那妈妈可以进来吗?”
小鱼儿肯定地说:“可以!”
“那还有谁能来呢?”
小鱼儿头也不抬地说:“爸爸也可以来,奶奶也可以,爷爷也可以,外公也可以。”
“还有吗?”
“徐老师,珠老师,嬷嬷也给她们来的。”
“还有没有?小朋友可以来吗?”
“不可以来的。”
“于米多也不可以吗?”
小鱼儿想了想:“于米多可以的。”又补充道:“陈佳楠也可以。”
这之后,小鱼儿似乎惦记上了这件事。
跟我们散步时,也会突然说:“我要请徐老师,珠老师来我的小房间。”
我笑着问他:“那你请她们吃点什么呢?”
小鱼儿认真地想:“请她们吃糖,还有蛋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