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继2月17日,小鱼儿张嘴叫“ba~ba~”之后,他终于清晰地发出了“ma~ma~”的音,与叫爸爸一样,这个“a~”音带着“ai”的变调,和那个早上一样,刚学会发这个音的小鱼儿“ma~ma~m~a~ma”叫地异常带劲。
这是他第一次不因乞食而喊“mama”,并没有特别激动,因为这是件水到渠成的事,从他会叫“mama”到他将“mama”的发音与我联系到一起,还有一段比较漫长的路要走。
对于这次进步,也有一些小小的总结:
1.孩子学东西认东西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父母长辈持之以恒、有条不紊的努力。
从小时候学习“a”到教他“b”的音,从他自己完成“b”到“d”的转换,到现在终于学会“m”,这中间也曾焦躁过、急进过。比如学元音时,一通乱教,aoe轮着来,最后他还是只会a。又比如“b”和“m”到底先学哪个,从私心上来说,我自然希望他先学“m”,但小鱼儿对发“b”时气流触到脸上的感觉很有兴趣,但对“m”比较无感,那么,还是先叫爸爸吧。
2.孩子学东西需要反复地刺激与积累。
忘了什么时候看到这理论地,从那以后和小鱼儿在一起时我就有意识地这样说话了:“宝贝,妈妈喂你吃饭饭。”“宝贝,妈妈陪你玩。”“妈妈给你穿衣服。”“妈妈给你擦脸”。做任何事都要告诉他,我们在做什么,与次同时把“妈妈”两字也带上,让他把我与这件事以及他建立起关系来,这样既教会了他“妈妈”这个词,又使他能够及时了解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
以此类推,当小鱼儿能够竖抱之后,我开始慢慢带他认识家里的东西,“这是冰箱”“这是橙子”“这是勺子”,也买了一些墙贴贴在墙上,在冰箱上还贴了卡通的数字,未必真要让他那么早认识记住这些东西,未必让他早些会读数字会做算术,我家小鱼儿绝不做神童。我只是想给他一些有用的信息,让他的头脑中留下一个印象,让他与这些形状混个眼熟。
如果说6个月以前的小宝宝看那些彩色的小玩具小图片是帮助他视力的发育,那么现在的宝宝看这些图案颜色就可以慢慢地加入一些含义了。早早地并非有意地增加他的信息量,个人认为比到了他能说话之后,刻意教他读数字读诗歌要有效许多。
3.由此说开去的一些想法。
我主张让孩子多说些什么而不是多背些什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妈妈们都会给宝宝讲晚安故事,有时,我们重复来重复去讲的都是一个内容,而宝宝对这个已经很熟悉的故事往往依然很感兴趣。此时,我们就可以与宝宝角色互换,让宝宝来讲讲这个故事,哄妈妈入睡。看了不少妈妈的博客,这种做法应该是可取的。
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去背古诗词、乘法表之类的东西,当然简单的除外,比如《咏鹅》或者一些短小的含义简单的儿歌,培养他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而不是强迫记忆,这样既记得有趣,也培养了一个记忆的好习惯。在这方面我有点体会,三岁前背过不少唐诗,到了幼儿园就一首都不记得,我能记住的诗句是小学后,爸爸带我散步时背给我听的,而且似乎造成一个小小的后遗症,我到现在都养不成理解着记忆的习惯,理解了依然背不出,必须死背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