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沙
(2012-08-23 20:49:16)
标签:
长沙文化感悟校园 |
分类: 地学人生 |
读长沙
岳麓小怪
2011-12-29
长沙真是冷,何况我住的地方又倚着岳麓山。不出去晃悠的时候总是自囚在空调房中,还是不经意一个激灵。
回到家乡,时间忽然变得慢,我在迟迟不去的时差中依循着古怪的作息。经常是晚上10点睡到早上7点,然后起来跑个步(如果早起兴至,实非定例),然后沐浴吃早饭。不出门就翻些杂书(有蝌蚪文的一概不读),经常是翻开这本,也翻开那本,看到哪页也不计较,一目十行,那些横竖撇捺在脑子里掠过也不知有无五秒,只留些鳞爪。却也不计较记住多少,只有点欢喜那种文字如水之就下的感觉。
也看些文艺电影,却捱不过最初的四十分钟,觉得忍受那种絮叨和琐碎像是苦役。所谓的文艺和小众就是这样,电影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无聊的,你的感官在忍受和自虐中变得敏锐,于是对结局的那个包袱的感受便放大十倍,这就是所谓的“给点阳光就灿烂”。有些时候,受虐者也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忍受无聊变成一种圣仪,变成自己脱离肥皂片拥趸的重要标志。而我,总是被虐到一半就落跑;落跑之后,若是兴致好,百度剧情、包袱,最重要是记下永远念不通顺的导演名,于是突然发现脑门上多了一张叫“文艺”的通行证。
也玩游戏,却发现再难回到当初的茶饭不思。其实现实远比游戏有趣呢,同样有HP,MP,经验值,有大怪,有战友,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狗血剧情。最重要是没外挂,不能原地满血复活,每走错一步都是“此去经年”,山河换景;想想都比游戏里通过S/L大法到达完美结局更惊魄。
闷了就出门逛逛。长沙这一城,系着我十八岁前几乎所有的回忆。十八岁离湘负笈,家成了偶居的驿站,长沙成了总也“回不去的故乡”。于是长沙这一城,和她的种种,永远停在了我十八岁前。
回家的感觉很复杂,我觉得自己属于又不属于这里,我觉得自己超越了又止步在自己的十八岁。
六年,秉性没改变一点点,但脾气温润了一点点;见识多了一点点,信仰却少了一点点;迷惘少了一点点,未必是对命运的掌控强了一点点,只因选择少了一点点。“自己”进步有限,对身处之境的理解却多了一层。
长沙,在我看来是“大俗之雅”,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河西的麓山和千年书院。力量之源却在河东闹市区,那里潮湿的空气充斥槟榔的辛辣,有着别处希见的叛逆和剽悍。定义这一城文化的,不是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核,而是不断毁灭、改变这一内核的动因。这一动因,即使当年一把文夕大火,可怜焦土,也不曾毁掉的。也叹朱子讲经的文化路已后继乏人,但这正因为湘人的天性不是“往圣继绝学”,而更偏向拓荒者和叛逆儿。
若说不好之处,那就是,这种叛逆也衍生了过分的犀利和刻薄,和对他人私域的欠尊重。人们说话很大声,唯恐被褫夺了说话的权利,对说话的内容却忽略不计——这一部分与我性格中推崇理性和调和的那部分格格不入,但我也欣然接受。只因这是我的乡土,爱恨所系都这一城;我心甘情愿放弃用脚投票的权利。
是的,还是会回来。可是我从这里去了远方,又去了更远的远方。
那个远方叫帝都,那个更远的远方叫农场。
帝都系着我的大学四年,农场是我的今天和未来。
不知道过个好多年之后,回看又是什么感觉?城与人莫名的沟通,大概还会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