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有色矿业分析及2012展望
(2012-02-04 14:55:33)
标签:
有色金属黄金投资勘查财经 |
分类: 纹石论矿 |
2011中国有色矿业分析及2012展望
来源:中国矿业报
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严重、美国经济低迷、新兴国家通胀压力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发展仍保持快速增长,GDP增长9.1%,但外需不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球矿业呈下行趋势,需求有所减缓,资本市场出现困难,资源价格剧烈振荡。
上述结论来自2012年1月5日,由中国矿业联合会在北京主办的2011年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及矿产品供需形势分析研讨会。
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矿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家华,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先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负责人或代表,以及五矿矿业控股有限公司、中铝矿业资源有限公司的相关企业代表齐聚一堂,阐述了2011年矿业行业整体运行情况,研究分析了2012年矿产品市场供需前景,部分专家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真知灼见。会议由陈先达主持。
有色金属:回升向好,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逆差继续扩大,价格总体走低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金属部处长段绍甫表示,2011年,国内有色金属工业一路回升向好。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为3141.6万吨,同比上涨9.28%。另外,规模以上企业6种矿产品产量达到734万吨,同比增长16.48%。企业效益大幅增长,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14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2%。
2011年,矿产品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逆差继续扩大,国内矿产品的供应增加以及受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等因素影响,铜铅锌等矿产品进口数量有所下降,而在氧化铝和镍铁产能快速扩张的带动下,铝土矿、镍矿的进口大幅增加。受西方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今年,大宗有色金属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并总体呈逐步走低态势。
总体趋势分析:全球经济增速缓慢,国内抑制通胀政策等因素都会对有色金属的总体需求产生一定影响。但矿产品供需形势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变。同时,冶炼产能增长也使得对矿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铜铅锌铝等原料的需求总体上还将保持增长。机构对铜金属的兴趣依旧不减,铜价仍将保持高位震荡态势,而铝铅锌价格将继续在成本线附近波动,且振荡幅度相对小于铜价波动范围。预计铜铝铅锌全年均价将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低。
点评: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目前“手中有粮,心中也慌”。不同品种的供需形势及价格的跌宕,使有色金属的开发利用之路变得“雾霭沉沉”,所以,政策层面需要有所动作,从开采的整体环境方面做好服务,促进各品种供需合理,努力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黄金:价格狂飙,产量增速放缓,行业集中度提高,后备储量不足,总体行情向好。
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张永涛表示,2011年以来,在黄金价格持续走高的带动下,我国黄金行业企业经济效益有大幅增长,黄金产量增速放缓,但均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1月~11月,全国累计生产黄金323.362吨。预计2011年黄金产量将超过355吨~360吨左右。
随着大型黄金企业对黄金资源勘探力度的加强和企业的兼并重组,大型黄金企业的资源占有量大幅度增加,行业产业集中度随之提高。1月~11月,国内十大黄金集团累计完成黄金成品金产量和矿产金产量分别为168.511吨和131.450吨,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前11个月,全国黄金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442.775亿元,实现利润298.336亿元,同比增长35.71%,约有1/3的利润来自铜铅锌等有色产业。
2011年初,金价为1400美元/盎司左右,9月初,国际金价曾一度突破1900美元/盎司,之后金价开始大幅波动。至年底,金价在1600美元/盎司左右波动。
勘查开发方面后备储量不足。矿山开发集约化程度低,重复建设严重,产权分散,仍需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国内企业与国际矿业巨头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小型矿山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金价上涨炒热矿山开采,矿业权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交易价格偏高。
点评:美国次贷危机的后时代,全球经济动荡,黄金的“品格”注定成为财富保值的首选。民间对黄金的重视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快速增长的需求不断为黄金提供上升动力,掀起全球范围内的黄金热,黄金产业上下游均出现空前繁荣。“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黄金行业更应清醒理智,需扩容“内含”以提高国内整体行业的竞争力,加强“外延”以立足全球,互通有无。
钨矿:行业总体呈增长态势,价格继续保持高位震荡。
中国钨业协会秘书长刘良先表示,2011年,我国钨产品产量、市场需求、进出口贸易量均保持增长态势,国际国内钨市场价格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据《世界金属统计》,2010年,全球生产钨矿58792吨(钨金属,中国产量作了修正),其中,中国51250吨,占全球总量的87.17%。2011年,钨矿开采总量总体保持平稳态势,全国涉及钨矿开采的18个省区中,主采钨矿涉及15个省区,主采钨矿企业132家,综合回收钨矿企业58家。
通过钨资源整合,钨矿资源开发呈现资本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态势,开采总量平稳。黑钨精矿与白钨精矿产量比重发生变化,由7∶3变为6∶4。
全国主要钨冶炼加工企业上半年钨冶炼加工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去年三季度增速有所放缓,预计全年钨冶炼加工产品产量同比将有所增长。钨品进出口贸易量增长,累计出口额14.17亿美元,同比增长92.32%,创历史新高。进口钨精矿大幅增长,前11个月,进口钨品5049.05吨(金属量,含钨精矿),同比增长21.38%。
2011年,钨矿冶炼企业效益增速高于硬质合金企业,预计全行业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国内钨市场价格保持高位震荡,年平均价格预计将突破13.5万元/吨,创历史新高。
总体趋势预测:2012年,国内钨市场价格高位震荡,表现出较强的抗跌能力,国际钨品价格随着国内钨品价格上涨而上涨。我国钨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正在增强。同时,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依然较多,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拉动钨市场需求的增长。行业总体机遇良好,预期钨市场价格将保持高位。
点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也是钨行业面临的难题,行政监管手段与财税政策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短板。也许,在钨行业努力完成自我蜕变的节点,政策的倾斜可以为外部环境提供一点良性助力。
2012年矿业形势预测及有关建议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分析室主任刘树臣表示,2011年,国内矿产资源总体形势为需求内紧外松;短期缓解、长期趋紧;价格高位波动、振荡加剧;找矿任务艰巨;采矿业投资增势趋缓,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品生产供应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支撑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钢铁、水泥等增速较快。原煤产量保持较快增长,1月~11月,全国生产原煤31亿吨,同比增长11.6%;石油供应基本稳定,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原油1.87万吨,同比增长0.6%;铁矿石12.1亿吨,增长27.4%;粗钢6.3亿吨,增长9.8%;水泥生产18.9亿吨,增长17.2%。
持续多年的矿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并未能满足矿产品消费增长的需求,一些大宗矿产品依然需要大量进口,矿产品贸易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矿产品价格高位振荡,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主要矿产品价格已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2012年将有一批重大项目上马,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必然对矿物原材料保持旺盛需求。从中长期需求来看,影响中国矿产资源需求的基本面并未改变,对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矿产品价格高价波动、震荡加剧。目前的矿产品价格受人为因素影响权重加大,炒作、操纵现象严重,矿产品价格在高价位上震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近期矿产品价格,特别是原油价格推高和降低的因素交织,全球经济减缓可能促使油价下跌,但伊朗等地缘政治因素或将推高油价;黄金保值增值功能促使其价格处于高位;铁矿石价格将下跌。
我国应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在以地质找矿新机制为抓手,推动整装勘查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矿业权设置和配置,合理做好找矿成果的利益分配,建立规范、有序、竞争、开放的矿业权市场,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保驾护航,以确保“358”目标的实现。
加强总量调控的有效性。有关部门对钨、稀土、锑开采总量控制的效果不佳,如2009年和2010年,钨精矿产量就超出总量控制指标的近50%,而且还逐渐丧失了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的权威性。因此,要加强部委之间的协调,提高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形成统一的国家政策,使开采总量、生产规模、出口限额等几方面协调一致;提高总量调控的科学性,确保调控的总量能够切实执行和落实;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
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华在此次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说,2012年,全球经济的动荡导致矿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而政治局势的变幻成为全球经济跌宕的主因。专家对行业的预测是从行业发展的常态角度进行的推演,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可能会有较大的逆转,但矿业发展的大势是乐观的。
值得提醒的是,矿业实体投资更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