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继顺
刘继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136
  • 关注人气:1,3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章祟真:官山钨矿及外围找矿勘查经过

(2008-08-11 00:39:51)
标签:

矿业开发

产经

钨矿

章祟真

刘继顺

分类: 矿业人物

[按]章祟真先生的回忆录“青山碧水间”,倾诉了一个地质工作者的风雨征程、山水情怀和无悔人生。诚如其名,祟真敬业务实,堪称楷模。现摘录其中片断,供我们年轻一代学习与思考。章祟真,钨多金属矿勘查学家。祖籍广西鹿寨,3895日生于桂林,54年入重工业部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地质探矿专业学习,578月毕业,1959年于《地质论评》11期上发表“对江西耐火粘土矿床类型划分的初步意见”处女作,19592月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函授部矿产地质勘探专业,19626月函授毕业。先后在江西和广西有色地质勘查局,主持和参加了赣桂多个钨多金属矿床的普查与勘探工作。标题由摘者所加。

官山钨矿及外围找矿勘查经过
摘自章祟真先生的“青山碧水间”回忆录

出征岿美山

1963年,组织上任命我为新组建的610队技术负责人兼团支部书记,队部在岿美山镇黄花坳。黄花坳以北有两个钨矿点:蒲芦合和石板山,都为石英脉型钨矿床。蒲芦合含钨石英脉产于花岗岩中,曽经民窿开采。石板山矿脉产于变质岩中,地表露头很差。610队的任务是开展巋美山外围找矿,为613勘探队寻找勘探基地。

蒲芦合矿区有几十条平行的石英脉。613队的于在湖向我们介绍了矿区地质情况,领我们上山跑了一天,矿区的工作就移交给610队了。我觉得:在野外要勤跑勤敲,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仔细观察、分析、判断每一个地质现象。绝不能怕累偷懒。“你想去而没有去的地方,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后无论到哪个矿区,白天在野外,晚上室内整理。有的现象我一眼就能看明白,有的现象我要在周围转半天。在官山和大吉山矿区,我担任技术负责人期间,都留下了几百幅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素描图。直到担任江西和广西的地质研究所所长时,我仍然兼任课题组长,参与全部野外工作。我可以骄傲的说,在我的地质生涯中,没有离开过野外!我经常告诫年轻的地质人员,要练好三个基本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没有观察能力,野外很多重要的地质现象你就视而不见,不认得或者认错了;没有分析能力,你看到的东西愈多愈糊涂,无法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表达能力,你纵有满腹经纶,也只好让他胎死腹中,你看到的东西,你作出的判断,别人不明白,发挥不了作用。观察能力是这三个基本功的基础。

蒲芦合是一个民采的老矿点,留下大批民窿。民窿调查测量和采样编录是一项重要的野外工作。民窿调查十分危险,内部结构复杂,层层叠叠,上下贯通,危石高悬,蝙蝠成群,空中缺氧,底层积水,有的深达一、二十米。我差一点就在蒲芦合“光荣”了。通过一段时间的野外工作,我也能够根据矿脉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脉幅产状、矿化蚀变等特征识别矿脉了。

19641月中旬,公司要我带领物探队地质组去左拔踏勘,确定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编制评价设计。左拔是漂塘钨矿的一个坑口,山高林密。在左拔坑口地质组长伍长柱的陪同下,对左拔的地表和各个中段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观察。经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左拔钨矿成矿地质条件很好,深部很有远景,扩大矿床规模,增加储量的把握很大。但现有工作程度不够,可直接投入补充勘探,这一意见得到了公司的同意。311日,我们编制的补勘设计,通过了南昌审查,要我到下垅钨矿将设计移交给616队执行。后来勘探工作的进行过程我不知道,只知道结果证实了我们对左拔远景的看法是正确的。左拔达到中型钨矿的规模。

完成左拔设计以后,公司恢复了610普查队的建制,其下一分队接收了613队普查分队的部分人员和黄花坳的房子。分队书记王仲斌,分队长朱才羔,我担任分队技术负责人兼工会主席,后来公司又派了原618队队长周明授来当技术负责人,我当副技术负责人。

此时花友仁从云南调回江西任总工。他要我做两件事:编写11万地质普查工作细则和组织技术练兵。我起草了地质剖面测量、地质测量、轻型山地工程地质编录等一整套普查工作细则。这一套细则经花友仁审查后复制,人手一册。

技术练兵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野外观察能力和野外工作水平,训练诸如测量产状,描述观测点,绘素描图等基本功。地质描述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首先,你要有很强的野外观察能力,能观察到所有的地质现象;其次,你要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正确认识所见到的各种现象;第三,你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将观察到和认识了的东西简明扼要地准确记录下来;第四,记录格式、描述顺序和专业术语必须统一。地质素描图不同于绘画专业的素描图,制作一幅好的地质素描图不仅需要绘画功底,更需要对地质现象的准确认识和理解。

196411月初,我和刘运正陪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姜齐节研究组。我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岿美山周边的村镇,还登上了区域内的最高峰—岚岭嶂。姜齐节理论基础和工作经验都在我们之上,别看他个子不大,跑路爬山十分轻盈快捷。他有过人之处,一路敲敲打打,只看不记,休息时叼一支烟 “写回忆录”,不仅地质现象无一遗漏,路上量的产状也一字不差。跟他跑不仅提高了观察能力,还学了不少综合研究方法。

官山展新颜

19641012日接到通知:调我到官山编制评价设计。官山位于全南县北约40公里,属竹山公社管辖。第一批到达官山的是地质测量人员,由张成俊队长带队。第一件事是盖房子。接着带领地质人员调查民窿。发现矿脉多而密集,但是脉幅太小,大于30厘米的只有两三条。再跑地表,脉带走向北东东,长和宽都有一定规模。有意思的是北部矿脉向南倾,南部矿脉向北倾。民窿密集的东南部有一条北东向大断裂破碎带。地质局的队伍曾经打过钻,深部没有见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矿床构造条件复杂,矿田构造与区域性的北东—北东东构造吻合,对成矿有利。虽然地表矿体规模不大,但往下有合并变大的可能。为什么深部没打着矿,值得研究。我们认为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矿区评价比普查找矿的工作程度高,研究程度、工程手段、多工种配合等方面涉及面更广。参加工作7年来,一直从事普查找矿。虽积累了一定的野外工作经验,培养了较强的野外观察能力,但没有主持过一个矿区从设计到提交报告的全过程,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很慢。我认为:一个高层次的地质人员,没有从头到尾经历过一个矿区勘探的全过程是不合格的。

我参照在岿美山编制的工作细则,带领全体地质人员先测剖面。地层岩性单调,缺乏标志层。我们根据剖面资料,按照岩性组合分了组,制定了岩石定名、原始编录、观测点描述等一系列规定,保证原始资料的质量和统一性。开始地质测量。

官山四周树木茂密,植被覆盖。只有山谷中基岩出露较好,是我们重点观察的地方。每一个露头,每一个民窿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脑子里只有两个问题:一是矿脉能不能延深下去?这实质上是矿床构造问题;二是深部品位能不能提高?这实质上是成矿的地球化学环境问题。我对断裂构造和容矿构造的力学性质、分期配套、发生发展进行了研究;对成矿元素在断裂构造,容矿裂隙和近矿围岩中的分布和运移进行了研究。我做出了大胆推测:形成容矿裂隙的应力场进入北东向大断裂后,应力释放,因而南倾矿脉没有下延。矿床不是 X”形,有可能是“y”形。从矿体下盘向北打的钻孔没见矿,不能对矿床远景做出否定的结论。根据容矿构造性质和矿化蚀变特征,我们推测矿脉有向下合并变大的可能;钨矿化也有可能向深部增强。

花友仁来官山检查工作,支持我的看法。我针对北倾矿体设计了一批钻孔,又在海拔352米的山坡上设计了一个中段的坑探。物化探也上了,做探测断裂破碎带的电法剖面试验和外围分散流找矿。坑道打到矿体后,就要刻槽采样了。我又产生一个想法:脉幅小,按米百分比来衡量很难达到工业要求。是否可以按细脉带圈成大矿体。我必须先拿到依据再向公司汇报。因此,我要求石英脉和围岩分别采样,根据结果再确定今后的采样方法。围岩硅化强、岩石硬、采样困难。在官山矿区开展评价工作,槽、井、硐、钻、坑、物化探等探矿手段一齐上的同时,还在矿区外围开展五万分之一地质测量和重砂-分散流找矿。

和岿美山相比,这才是一场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大练兵,实战演习。由于钨矿找矿难度增大,当时提出的口号是“零点五,五千吨”。就是说找矿目标是钨的品位达到百分之零点五,储量达到五千吨就行了。

19659月底,公司通知我带1966年官山及其外围普查评价设计到赣州审查。公司审查完后,直接参加冶金部在西安召开的设计审查会。这时第一个钻孔已经见矿。矿脉密集,大脉不少。证实了矿体向南倾斜、而且向深部合并变大的预测。我动身前,352中段也在设计位置打到主矿体。矿脉分段密集,大小相间。是典型的细脉带矿体。每一个带中都有几条主干大脉。乳白色的石英脉中长板状黑钨矿形成菊花状晶簇。还伴生大量锡石和硫化物。矿化类型属于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钨锡硫化物型。我急忙进窿打了几块标本带走。

外围找矿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在龙南岗鼓山发现的分散流异常,经地表检查,不仅存在石英脉型黑钨矿,还有夕卡岩型白钨矿,而且以后者为主。后来确定这是一个中型夕卡岩型钨矿床,是前人资料没有记载的新矿床。对区内的小姑村、中洞等矿点也作出了评价结论。

值得欣慰的是,近半个世纪来,经我做过工作否定的矿点,有的后来又投入了更深入的工作,都没有新的发现。今后如果有工业价值,也是矿体很深,当时够不着;或者虽然有矿,当时技术水平无法利用。我一直强调:对否定的矿点,工作要做得更加扎实。因为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你还会继续工作;否定了的矿点,你再也不去了,万一有疏漏,就丢了矿。因此,要充分考虑矿体变大、品位变富的各种可能性,再通过细致地工作,否定这些可能性。争取铁板钉钉,万无一失。

108日我和公司领导还有其它队的技术负责人到达西安汇报,并认识了涂光炽、徐克勤教授和广东公司总工程师刘连捷等。会后考察了湖南的金竹垅钨矿和柏坊铜矿,广西的珊瑚钨锡矿及其外围矿点。

官山全盛时期,大吉山615队的深部勘探接近尾声。公司决定将三南地区(龙南、全南、定南三县)的三支队伍整合成一支队伍。番号为613队,队部驻在官山。官山的原610队一分队直属613队部,改称613队官山矿区。615队改为6131分队。大队书记是曹洪禄,大队长有徐学瑞、陈治岳等,我担任大队技术负责人兼官山矿区技术负责人(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

     1966318号,我从赣州搬到官山。官山大局已定,按细脉带圈定矿体的方案得到了公司的肯定。矿床规模远远超过了“零点五,五千吨”的要求。我的习惯是野外工作做到什么程度,综合整理也做到什麽程度。任何时候都可以交出完整的资料。这时官山评价报告我已经写出初稿,为报批工业指标进行的储量试算也已经完成。补充部分分析测试数据和完成最终储量计算就可以提交评价报告了。我工作重点放在矿区外围,为613队找后备勘探基地。先后踏勘了斩木坪,张屋背,下中坪等矿点,都没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群众运动的熊熊烈火烧到官山了。公司领导还没有被揪,决定开辟赣东南的普查找矿,在寻乌成立613队普查分队,要我到普查分队担任技术负责人。

我一方面感到高兴,开辟新区,普查找矿,可发挥我之所长。另一方面感到遗憾,官山工作有始无终,不能负责一个矿区地质工作的全过程。我把手上的全部资料,包括我写的详查报告初稿,移交给了张光艳。从此再也没有接触过官山资料,最终报告和图件上有没有我的名字也不知道。我们那时思想里是没有“名利”二字的。也正因为如此,有时候,历史才失去了本来面目。最近,我在网上看了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的回忆录“风雨五十年”,章崇真已经在江西勘察局的记忆中消失了。二十岁到五十岁,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三十年。我贡献给了江西这片热土。我走了,我的青春、我的三十年,将永远留在江西。再也无法带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