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篇文章是湖南师大理科实验班的高中同学写的。透过生物适应性的话题,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的人类社会。我们不能一夜之间改变社会环境,但我们可以适应社会环境,慢慢影响社会环境,使之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不仅仅只有竞争,更有互助互爱,和谐共生。
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适应性调查和研究
刘立之 黄思 李义龙
黄山雅美周润琳
熊威 胡瑶 马晴 王夏 刘婉玉
指导教师:黎维平 杨海明黄国强
生物学通报,40(5),2005:39-41
1 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简介
小溪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建立,2001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低海拔天然次生林。
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永顺县东南部(东经110°15′,北纬28°45′),为云贵高原向东隆起的古隆块边缘,武陵山脉南支,属新华夏地质构造。它毗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猛洞河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4800km2,其中核心区1183km2。属于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森林,是中南十三省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而幸存的极为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保护区内以元古代地层为主,缺失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保护区分布面积较窄,一旦破坏,极难恢复。
保护区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4℃,年平均降水量1300-
1600mm,无霜期达260d,其中最高的人头山海拔1437.9m,最低的鸡龙门海拔162.6m。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稀有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环境指标极高。区内森林覆盖率达75%,木材蓄积量为49.6万m3,其中有植物222科974属2702种,以及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
种,二级保护植物36种;动物有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8种。区内楠木种内极多,有闽楠、湘楠、紫楠、白楠及润楠等16种,有“楠木之乡”的美称。
2、考察目的
实地调查研究保护区内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性。
3、考察时间及地点
考察时间:2003年7月16--22日。
考察地点:湖南省永顺县东南部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考察的方法
样方调查、采访调查、文献查阅、分析讨论。
5、结果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生物与环境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和谐,在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小溪自然保护区尤其显见。而这种平衡的“支点”便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适应性是指机体随着变化的环境发生相应的机能和结构变化,以及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或特性,也是物种生存和延续的最重要条件之一。适应性包括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个方面。
多变的环境给予生物一种(压力),也正是基于这种影响才使得适应性变得有意义。很大程度上来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性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角度有所不同)。
5.1 非生物因素
5.1.1 阳光
我们考察的几天,正值小溪村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考察的几天平均气温为29℃),光照强度也为一年之中最强的时期。经观察,该地区多处景点别有一番热带雨林的景致,但推究它本该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那么,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植物是如何适应阳光的呢?让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5.1.1.1
关于针阔叶混交林
首先,我们选取所观察景点中的3个:A处处于山顶,针叶林生长得相当繁盛;B处针叶林与阔叶林的生长状况基本持平;C处针叶林处于劣势,甚至许多植株出现了黄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3种现象有何联系呢?
该森林属于原始次森林,据了解,在早年被人工砍伐毁坏后,人工栽种了马尾松、杉木等植物,由于山的良好恢复力以及植物强大的生命力,逐渐茂盛于整个山野。同时,这又为其他的阳生植物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于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乔木等出现于针叶林间,并有很好的发展趋势。一定时间后,它们耸入森林的最高层,于马尾松.杉木之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会尽力伸展其枝条,导致的结果是将针叶林上空荫庇,而使其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这对阳生植物来说是致命的,没有足够的阳光它们便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而斗不过其他阳生植物。所以我们可以推断:A处处于该森林次生衍替的较早时期,B处处于中期,而C处处于较后时期,也是较稳定的时期。同时我们观察到林间有许多木质藤本,且攀援得相当高。这是因为它们如果不攀援,便无力与其他高大的阳生植物竞争阳光。甚至有的为了使自己获得充足的阳光,竟将其攀援物活活(勒死),所以我们能看到有一段段的朽木悬于半空中的藤本之间。
5.1.1.2
关于林窗
沿途观察,发现多处林带出现了林窗。究其成因,该是山土滑坡或人为砍伐所致。于是,长期处于阴暗环境下的草本层得以“重见天日”,这会令环境如何改变呢?
我们可以看到,处于林窗内的植物已由从前的阴生转变为阳生草本,并发展得相当繁盛,而顺眼望去的林区深处依旧为阴生植物,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下用不同的方式来适应阳光。分析至此,我们不禁会想:林窗的最终发展会如何呢?植物的向光性会使林窗边缘的高大乔木向阳光充足的地方发展枝条,林窗的上空为它们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于是,一定的岁月里高大乔木本身会向林窗上空发展,其子孙也会在林窗边缘茁壮成长,以致于林窗的面积逐渐减少,被遮阳的阳生植物逐渐更替为阴生植物。相当长一段时间过去后,林窗便消失了。我们虽难以推断眼前的林窗从前的范围如何,但可观察到另一有趣现象:在处于竞争关系的林带,临近林窗的树种往往高大茂盛于树林间的树木,即“边缘效应”。同样,我们于当地农民栽种的水稻田里也发现了类似现象,处于边缘的水稻的分蘖现象明显多于处于中间的水稻。这是因为阳生植物对光的适应性,表现在它们会竭尽全力获取更多的阳光,一些树种便会相互竞争阳光以适应,而处于边缘的植物的竞争对手会明显少于处于中间的植物,于是以相同的“实力”它们能获取更多的阳光(当然还有其他养分),于是生长得更好。
5.1.1.3 关于茜草
几天的考察,我们还多次观察到了另一种有趣的植物--茜草科的茜草。它与众不同,并不像其他植物一样理所当然地向上生长,它向下生长。我们可以设想,一株植物由向上生长转变为向下生长,会有什么改变呢?最大的区别是它们的上表皮会成为“下表皮”,而原本位于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也会随之转变为近“下表皮”,栅栏组织排列紧密,含较多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现却处于背光环境下,光合作用必定是大打折扣,那么它是如何适应这种改变呢?仔细观察植物,你便会发现,上表皮依旧是“上表皮”,原来是叶柄基部发生了扭转,于是排除了一切反向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我们观察到,它的叶片呈,片轮生,而实际上仅两片叶为正常叶,另两片为托叶变化而来的,于是光合作用进一步加强,这些均是该植物对阳光的适应性。
5.1.2 水分
小溪地区降水量大、湿度较高、热量充足的气候特征(详细请参见文首“考察对象情况简介”),促使该区植物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特殊结构。
5.1.2.1
林区内植物大多具有滴水叶尖,叶上表皮具有蜡质或十分光滑。这主要是由于当地降雨量大而且比较温暖的气候决定的。这是因为具有以上特征的叶容易在下雨时使叶面的水干得快,使自己不易被菌类、地衣、苔藓、藻类侵袭和覆盖,以致影响光合作用,同时也便于雨水冲掉附着在叶面的植物孢子、幼虫、虫卵和其他可溶性物质,从而减少病虫害。
5.1.2.2
林区靠近水源地带的一些高大乔木具有巨大而又显著的板状根。这是由于小溪地区温热潮湿,土壤湿度大以及土层浅等所造成的。由于临近水源地的地方土壤潮湿透气性差,深根系无法呼吸,因而那些乔木多为浅根系、主根不发达或退化。然而这又造成了植株重力与根系不发达的矛盾。在这个方面大自然为植物指明了道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这些植物发展出了一种由侧根发展而来的浅土层根,称为“板根”,这一结构很好地解决了植株重力与根系不发达的矛盾。
这两个特征都是热带雨林植物所特有的,然而在这种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却发现了这些现象,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当地的类似亚热带气候引起植物对它的适应,也就是说这些植物的特征是自然界长期选择的结果。
环境对植物的选择作用使其发展出了一系列的适应特征,同时它对植物还产生了另外的影响。水作为植物的一种重要组成物、代谢场所和物质,它既影响了植物的形态,也影响了植物的分布,还产生了一些特别的现象。
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只有种子植物在繁殖上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其他种类的植物的繁殖往往受水的影响,其分布受水的影响也比较明显。考察期间我们观察了两片树林,发现有一种蕨类植物在一片树林中几乎绝迹,而在另一片树林里却成为了草本层的优势物种。为什么在同一个地区其分别这么大呢?这是因为第一片林子有几个较大的“林窗”,使得其湿度较另一片林子小,限制了该蕨类植物的繁殖,该蕨类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失败;而另一片林子湿度较大,适于该蕨类的生长繁殖,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取得了竞争的胜利。在山顶的一些乔木上生长着许多地衣,它们的生长分布也是很有意思的。在垂直生长的树干上往往是北面的地衣较南面的地衣多,生长也较好;在歪斜的树干上则是向天的一面比向地的一面地衣多,其生长也较好。这主要也是由于水的原因。该地区多刮南风,垂直树干上南面为向风面,而北面背风,所以南面较北面更为干燥,地衣的长势也就较差;而在歪斜生长的树干上,其上方接受雨水,因而较向地面湿润,同样下方的地衣较之上方其长势也就差一些。
由于各地的生态环境不同,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生态现象。据我们的调查小溪地区的特殊现象有附生现象等。附生现象是指一种生物附着生长在另一种生物上,但并不吸取附着生物的营养,两者没有利害关系。它既不是寄生,也不是共生。这是由于当地湿度较大,使得落在树木上的草本植物种子得以发芽,并靠吸取树上腐烂物质和空气中的水和养分发展成为一株植物。
植物往往在适于自己生存的地方与其他植物竞争发展的空间,在适于它们生存的地方总能找到它们驻足过的痕迹,这是由植物的适应性决定的。
5.1.3 土壤及地层
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在小溪地区以元古代地层为主,
缺失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在这种地层环境中,砂页岩及灰岩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砂页岩含粘土矿物较多,也就是说,元素钾的含量较多,显然是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的,且砂页岩较易风化形成土壤,岩质较软,适宜植物扎根生长,以上说明小溪地区的土壤条件还是较好的。但同时,小溪自然保护区一带地表土层浅,加之因气候潮湿,土壤蓄水量大,地下水位较高,植株不需扎根很深就能充分吸收水分,直接造成了主根不明显、浅根系的适应性特征。源于此,根系对整植株的支持稳定作用有所削弱,在林区常可见高大乔木连根倒卧,盘根错节,推测原因可能是在陡坡上着生的乔木向阳生长,以致重心前移,最终承受不住植株本身重量而倒,但林区内桑科榕属的一些植物就有着很好的适应结构,众多的支柱根使得植物体非常稳固。
特殊适应的个例:在保护区水源(小溪)一侧的陡坡上,小组成员发现一株榕属植物“生长”在一块大石之上,事实上,这株植物仍是扎根于陡坡的土壤之中,只是巧妙地利用大石来承载植株的重量,减轻浅根系的负担,增强稳定性,从而更好地生长。
5.2 生物因素
生物不是独立存在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相互制约着对方。就小溪自然保护区中我们见到的例子而言,可分为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
边缘效应就是种内关系的一个例子。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若边缘的长势比中间好,则此种的种内斗争大于互助,反之则互助大于斗争。从一个种群来分析,也存在边缘效应。如马尾松林中,边缘的马尾松胸径普遍往往比中央的大,胸径大小可大致说明其生长状况,与年龄也有一些关系。但一片林子里树木的年龄分布为随机的,所以胸径愈大,则生长得愈好。由此可知,马尾松种群中斗争大于互助。
在林中经常可见藤本相互缠绕在一起,向上攀援,
这又利于加强支持力,这是种内互助的一个体现,还有些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乔木,根与根相互纠缠在一起,显然有利于支持体重。
种间关系似乎比种内关系要复杂。我们观察了木质藤本与乔木之间的竞争,在树林里经常可以看见枯死的藤本缠绕着高大的乔木,抬头一看,原来是乔木的叶子遮住了藤本,藤本争取不到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很困难终究枯死在树上,这是种间竞争一个很好的说明。藤本与乔木竞争阳光,谁长得快,叶子盖住了对方,就可以成为赢家。当然乔木也不总是赢家,有些藤本靠着乔木爬上去,最后反而遮住了乔木,导致乔木枯死、腐烂,而藤本缠着它不放,经过风吹雨打,就出现了空中悬着一截木头的奇妙景观。
有时由于乔木与藤本竞争过于激烈,导致双双受损。例如长在河边的乔木与藤本,他们都会斜着向阳光充足的河面上空发展,藤本把所有的重力全压在了乔木上。久而久之,乔木会应受到的重力矩过大而被折断栽入河中,藤本也会随之倾覆。这种现象我们正巧看见。
当然,藤本与乔木的竞争也并非如此绝对你死我活,大多数都是在竞争中共同生存的,
毕竟藤本需要依附于乔木。
种间也不总是竞争#也有互利的时候。榕树的“老茎生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榕树需要特定的昆虫(榕小蜂)为其传粉,如果花长得太高,昆虫会飞不上去;如果植株长太矮,又会争取不到阳光,所以就出现了“老茎生花”的奇异景观。
种间关系还包括寄生,例如菟丝子。菟丝子是一种攀援性草本植物,寄生在果树上,以藤茎缠绕主干和枝条,被缠的枝条产生缢痕,藤茎在缢痕处形成吸盘,吸取树体的营养物质。藤茎生长迅速,不断分枝攀缠果株,并彼此交织覆盖整个树冠,寄主则会变得瘦弱。
在某些高大乔木的上面垂着粉红色长条,很像气生根。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木质部是内始式的,这些是茎的特征。这种植物其实是日本菟丝子,不是气生根,机械组织、叶退化,缠绕于寄主茎上,突起寄生根,吸取寄主的营养生活。
5.3 中亚热带森林中的热带雨林现象(略)
6、综述
生态因素亦称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和地理分布等有影响的环境条件。同一环境中包含许多种生态因素,每种生态因素的质量、数量和强度的变化都会对生物产生不同影响。生态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大气、湿度、盐分、风、火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等;生物因素,生物与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如种内关系中的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关系中的寄生、竞争、捕食、互利共生植物的他感作用等。
上文所提及的具体个例有交叉现象,也正说明了各种因素对于生物的影响绝不是单一作用。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在生存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事实上也如此,生物无处不在地体现了适应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