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仞青山一仞诗(10)

(2007-12-02 13:40:52)
标签:

艺术赏析

地学人生

感悟随笔

刘继顺

分类: 地学人生
 一仞青山一仞诗(10)
古诗词中的地学智慧
 

《诗经.十月之交》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注:1)郭沫若1955年据《国语.周语》考证:“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再据《唐书.厉表》推定为周幽王六年,2742年前,阴历十月,在陕甘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地震。2)李仲均等在1986年《地质学史论丛》(一)专文考证:百川因山洪暴发而如沸水腾涌,高山顶端因震雷破碎下崩。原来的高岸因崩塌而成了深谷,而原来的深谷因填塞又成为山陵……因而认为“大雷雨造成泥石流和滑坡”。3)陕甘地区的2742年前的阴历十月,一般是不会有雷雨的。但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断裂剪切摩擦,放出地电,产生地光、雷雨便不足为奇了。

 

《地震诗》
      思往日山东因震,
      无过康熙戊申年。
      马蓍山崩石四散,
      五庐固山劈一半;           
      沐河崖裂葛湖翻,
      井口喷沙黄水漫。
      泰安白气长亘天,
      峄县黑云如墨炭。
      撼倒郯城城碟坍,
      压覆安丘户十万。
      更苦沂州无半椽,
      楼台尽塌人糜烂;
      此皆奇劫不轻逢,
      遗民露宿张芦蓬。
      淫雨兼旬风不止,
      田禾湮没鸣哀鸿,
      尔时报灾忙六府,
      曲阜无忧庆安堵。
      注:记述了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郯城的8.5级大地震。诗中反映出发震时间、震区、震感范围、房屋破毁、人员伤亡等情况,同时阐述了山洪暴发、巨石滚滚、地表裂缝、喷沙冒水、天气异常等自然现象。

 

        咏石灰
        明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诗人借石灰石烧制石灰的过程,阐发了诗人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气慨。

 

      《天问》
       屈原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度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隈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于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注:20余个问题,集中于天体构造,日月星辰等

      
     《庐山桑落洲》
        晚唐 胡 玢
      莫问桑田事, 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涨未休。
      想应半年后,人事更悠悠。
      注:桑落洲坐落在江西九江市东北之长江中,据庐山不远。诗中阐述桑落洲的历史变迁,使人认识到这种变迁,反映出河流的冲刷、侵蚀作用与堆积作用,纯属河流的地质作用范畴。像这样描述自然界变迁的,据陶世龙《论沧桑》中统计,《全唐诗》涉及沧海变桑田的诗歌就有60多首,为40多人所引用,但绝大部分是对时光流失的悲鸣和感叹,甚或有些是看破红尘的伤感。当然也有部分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比较正确地认识自然界的海陆变迁现象,晚唐诗人黄甫松的《
浪淘沙》中就说道:“宿鹭眠鸥非旧浦,去年沙咀是江心”。

 

      《海潮赋》
        唐 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朝来暮去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浪淘沙》
      一泊沙来一泊去,
      一重沙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
      会教山海一时平。
      该诗的地学内涵:
      注:通过对海滨的观察,对我国东部海域,从黄河、长江三角洲不断向海洋伸展和近海沙洲
的出现,提出沧海变桑田是海浪与海岸山石“相搅相淘无歇日”的结果,反映出诗人认识到海浪的冲蚀作用及泥沙的搬运作用。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千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注:描述了我国西北边陲的祁连山和青海湖的地理方位和地理风貌。

 

     《咏琥珀》
      唐  韦应物
      曾为老茯神,
      本是寒松液。
      蚊蜹落其中,
      千年犹可观。
      注:描述了琥珀及其中昆虫化石的形成过程。我国古代诗文中描述生物化石者不胜枚举,诸如,《水经注》38卷中有涟水之鱼化石、湘水之石燕化石等;南宋朱熹(1130-1200)在《朱子语类》帝4卷中说:“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于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