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井锡多金属矿床深部闪长岩体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2007-11-18 02:40:47)
标签:

学习公社

矿业开发

矿产资源

刘继顺

分类: 矿业课堂
 大井锡多金属矿床深部闪长岩体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王荣全 王国政 曹书武 陈雪娇
矿产与地质 21(2),2007:169-171
    大井锡多金属矿床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以Sn、Cu、Pb、Zn、Ag 为主元素, 伴有S、Co、In、As、W、Bi、Sb、Au、Cd 等元素的典型多金属矿床。我国地质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该矿床进行过研究, 因矿床属无岩体出露的脉状矿床, 关于矿化与岩体的关系, 众说纷纭, 例如: 与矿区北西部的马鞍子岩体有关, 矿液来自矿区北西; 与矿区北东部的雅马吐偏碱性花岗岩体有关, 并与雅马吐叶腊石矿属同期但侵位深度不同的矿床; 矿区中部是火山机构的中心; 据物探和数学地质计算结果推测, 矿区深部可能存在两个隐伏岩体 , 分别分布于NE向的F1、F2断裂带附近; 日本的Toyoha 矿床是与大井相似的脉状矿床, 深部钻孔中已发现花岗岩体的存在。近年, 在大井锡多金属矿床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中, 发现了隐伏岩体。笔者试图从其空间展布、岩石学特征、热接触变质带的变质特征及其上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 以期为大井锡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和寻找新的矿化类型、矿化空间提供新的思路。
    1 矿床地质特征
    大井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褶皱带南端的黄岗—甘珠尔庙中生代构造成矿带内。矿床产于侏罗纪—白垩纪火山盆地外侧的基底隆起边缘。矿区主要出露上二叠统林西组一套淡水湖泊相细碎屑岩系, 由下到上划分为四个岩性段, 即暗色碎屑岩段—含磷细碎屑岩段—泥灰岩段—杂色细碎屑岩段。矿化对岩性无明显的选择性, 主要矿体赋存于含磷细碎屑岩段上部和泥灰岩段下部。矿区既无火山岩, 亦无深成岩体分布, 广泛发育侏罗系英安斑岩、霏细斑岩、辉绿玢岩、玄武玢岩、煌斑岩和浅成—超浅成岩脉, 其侵入顺序由早到晚分别为: 玄武质—安山质—英安质—煌斑岩类。矿体位于地层走向出现NE—NW —NE 的局部构造扭曲部位。断裂构造发育,主要由NW 向、NWW 向、NE向及近SN 向的4 组断裂组成, 其中由多条NWW 和NW 向断裂构成的相互平行且密集展布的断裂带是主要的赋矿构造。宏观上, 成矿元素分带性明显, 平面上由中心向外、垂向上由下往上具有Sn、Cu→Cu、Sn、Pb、Zn→Pb、Zn 的分带趋势。
    根据矿体、矿物、元素及流体的空间变化研究, 推断矿区存在两个矿化中心——矿区中部和矿区西部, 分布于NE 向F1、F2 断裂带附近。矿体成群成带展布, 矿床由大小750 条矿脉组成, 估算资源量的矿脉约270 条, 划分为北、中、南三个矿带。根据矿脉形态, 划分为单脉型矿体、复脉型矿体和网脉型矿体。一般矿体走向为NW向或NWW 向, 倾向为N , 倾角为25°-75°, 与赋矿地层斜交。主矿体长度为300-600m, 厚度为0.2-2.5m , 延深为300~ 400m。
    矿体主要赋存标高为700-300m, 深部仍有矿体赋存, 矿区最深孔(标高740m) 仍有矿(化) 体。围岩蚀变呈线状展布, 蚀变类型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矿床具多期、多阶段矿化特征 , 较明显的有3 个矿化期和4 个矿化阶段。
    2 深部闪长岩体特征
    2. 1 空间展布特征
    在矿区西部-29 线施工ZK-29-3 钻孔, 终孔时于596.90-601.93m 范围内发现闪长岩体, 因井故无法继续施工, 岩石类型为细粒闪长岩, 初步认为属隐伏岩体边缘相。
    闪长岩体位于NE 向F1 断裂带附近, 相当于西部矿化中心的南缘, 与F1 附近存在隐伏岩体的推测吻合。从其外围角岩化带的特征及岩石地化特征分析, 岩体由南西部向NE 方向上侵。
    2. 2 岩石学特征
    细粒闪长岩为灰白色, 半自形粒状结构或磷片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其主要矿物成分为: (1) 斜长石, 以中长石为主, 粒径为0.2-1mm, 含量为60%; (2) 角闪石, 均被鳞片状黑云母细微晶(<0.1mm) 交代, 仍保留角闪石(< 1.0mm) 假像, 含量为30%; (3) 石英, 它形粒状, 粒径小于0.2mm, 含量为5%; (4) 尖状铁质, 含量为5%。
     细粒闪长岩有别于角岩化带中其它脉岩, 未发现退色和重结晶现象。
     2. 3 热接触变质带特征
    闪长岩体外接触带热液变质程度不均匀。ZK-29-3 位于ZK-49-2 的北东部, 二者相距600m, 但二者热接触变质程度有一定差异。前者于561.86-596.90m范围内发现灰白色角岩和石英状砂岩, 穿层厚度为35104m, 热变质程度较强, 后者于529.26-671.90m 范围内发现角岩化粉砂岩、细砂岩, 穿层厚度为141.64m,未见岩体, 其热变质程度较弱。热接触变质带充分说明了深部岩体的存在。
     2. 4 岩体上部中酸性脉岩特征
     隐伏闪长岩体上部中酸性脉岩发育, 岩石类型多为闪长玢岩。上述两钻孔中所发现的脉岩相当于大井矿床其它钻孔的5-8 倍。ZK-29-3 发现11 条闪长玢岩脉和1 条霏细岩脉, 穿脉厚度为0.50-0.10m; ZK-49-2发现15条闪长玢岩脉、2条煌斑岩脉和1条辉长岩脉,穿脉厚度为0.40-10.54m。中酸性脉岩的发育亦可间接反映深部岩浆活动。
    2. 5 岩体上部岩石地化特征
    在ZK-49-2、ZK-29-3 中, 每5m 连续采取一件岩石定量光谱样品, 由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进行分析。现以ZK-29-3 为例来来说明岩体上部岩石地化特征。成矿元素Sn、Cu、Pb、Zn、Ag 分别在55-100m、180-230m、300-400m、540-580m 范围内出现多个间断性高值区, 其中300-400m 高值区出现的范围较大, 显示了矿区主要矿化深度和赋矿空间。深源亲基性元素Cr、Co、Ni亦呈多间断性高值区分布, 但幅度窄, 其最高含量特征: Co为200ppm, Ni为400ppm, Cr为500ppm。上述元素呈多间断高值区的分布特征反映, 矿化具有多阶段脉动成矿特征。深源亲酸性元素Mo、Bi、Be 在480-602m 范围内逐渐增强, 在560m 之后的角岩带上达到高峰, 其含量特征: Mo为80ppm-100ppm, Be>100ppm, Bi为121ppm-233ppm。前缘元素As、Sb在400-600m 范围内出现异常, 在470-560m 范围内角岩带上部砂岩中达到最高峰, 其含量特征:As 为5500ppm, Sb> 0.13ppm。Au 在450-540m 范围内含量最高, Au) 为200-1461.5ppb。上述元素分布在大井锡多金属矿床主要赋矿空间下部的角岩带附近, 预示着矿区深部中酸性侵入体的存在。
    3 讨论
    (1) 无论从钻孔所发现的闪长岩体的岩石特征、热接触变质带特征, 还是对岩体上部岩石地化特征、脉岩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闪长岩体的存在都是无可置疑的。这与前人论述的西部F1 断裂带附近是西部矿化中心和深部存在隐伏岩体的结论吻合。隐伏闪长岩体的发现进一步反映,NE 向断裂构造是导岩、导矿构造, 这对于大井锡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研究以及开展新一轮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隐伏闪长岩体位于矿床西区, 工程控制程度较低, 近年新施工的5 个钻孔中均发现脉状矿体, 西部矿化中心较中部矿化中心范围大, 成矿地质条件相似。由此相信, 伴随隐伏矿体的发现和进一步推动西区的找矿工作, 可望扩大矿区找矿前景, 并不排除发现“第二个大井”的可能。
    (3) 矿床伴生金矿化局部较强, 在ZK-29-3 孔中的440-540m 范围内, 有5 件光谱样品的Au达到
0.41-1.46g/t。在一号井650m 中段一号矿体西部分支黄铁矿石英脉中, 有1 件样品的Au为1.21g/t。因此, 在开展多金属矿普查工作的同时, 应注重金矿找矿工作。
    (4) 岩石地化Mo、Au、Bi、Be、As、Sb 异常叠加在矿床主要赋矿空间下部的角岩带附近, 局部Au 达到工业品位。这反映, 矿区深部存在第二矿化空间和新的矿化类型, 并具有斑岩系列钼(金) 多金属矿的找矿潜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