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省仁化县凡口铅锌矿矿床发现史

(2007-10-18 00:27:29)
标签:

矿产资源

矿业开发

凡口铅锌矿

财经

分类: 纹石论矿
广东省仁化县凡口铅锌矿矿床发现史
作者:李少廉
《广东地质》,8(3),1993:79-82
    凡口矿区是一个特大型铅锌矿区,也是我国当前生产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山。矿区位于仁化县城北西,直距12km。由矿区南行5km至董塘,与韶关一仁化公路相接。矿区至京广铁路黄岗车站有专用铁路,全程l0km。
矿区处于韶关一仁化构造盆地北缘的凡口倾伏向斜扬起部位,倾向北西,向南东倾伏。主要由晚古生代地层组成,发育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次一级褶曲和以北北东向为主的断裂,矿化主要富集在泥盆系中上统中。区内有少量辉绿岩脉侵入。
    矿区矿化范围达8平方公里以上。区内地势平缓,广泛为厚度大于20m的浮土掩盖,露头零星。矿区包括水草坪、铁石岭、富屋、凡口岭四个矿床,其中以水草坪矿床规模最大。
    该矿床矿体众多,分布于狮岭、金星蛉、圈墩岭、银屑坪等矿段。规模以狮岭最大,金星岭次之,两者为同一矿带受后期断层错开的南北两段.绝大部分为盲矿体,形态较复杂,主要呈瓜藤状、似层状。矿石主要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组成,平均品位:铅4.88%、锌9.77%。矿物颗粒粗细不匀,嵌布复杂,属难选型矿石。近矿围岩蚀变徽弱。矿床工业类型属沉积改造型矿床,主要矿体勘探类型属Ⅱ类或Ⅱ~Ⅲ类,一般矿体为Ⅱ~Ⅳ类。
     凡口矿区早在10世纪(宋朝)时就有人在此炼银,在矿区中心炉渣集中地区,有银屑坪之称。清@@末有人在此练过矾,凡口即由此得名。地质工作始于1955年3月,粤北行署工业处曾派人来矿区做了3个月的普查,调查面积限于庙背峰0.4平方公里,施工了9个浅钻,进尺127m。编有《仁化凡口硫铁矿普查报告),计算硫铁矿储量23.5万吨。
    1956年3月,化工部343队为寻找硫铁矿后备勘探基地,大队技术负责陈魁垣工程师和李少廉一起到粤北行署工业处收集资料时,得知当时仁化县硫磺厂正在庙背岭露天开采硫铁矿烧制硫磺,随即来到矿区进行了4天地质调查。在开采的“矿湖 中见到硫铁矿。
    矿体赋存于灰岩中,并有方铅矿、闪锌矿共生,目估硫品位在30%以上,铅加锌品位在3%左右。在金星岭南北两地见到有铁帽、炉渣和老窿分布.另外,在凡口岭、庙背岭、圆墩岭、虾更岭、狮岭、狮岭南、富屋、铁石岭等地均有铁帽分布,偶尔可见老窿遗迹。根据铁帽分布情况,认为在凡口岭、庙背岭一圆墩岭一富屋及金星岭一铁石岭有三个铁帽带,具有找矿远景;并认为金星岭地段远景最好。估计黄铁矿远景储量可达5O0~lOOO万吨,铅锌金属量可达3万吨以上,值得进行地质普查评价。
    随后,李少廉陪同化工部矿山管理兼地质技术负责李悦言工程师及343队副大队长牛德居和地质人员王文焕、彭瑞敏等到凡口矿区复查。李悦言基本同意踏勘小组的意见,认为地质条件较好,虽有铅锌共生,但硫品位较高,寻找与多金属共生的黄铁矿,是扩大硫铁矿资源的一条途径,且有可能成为一个多金属硫铁矿矿床,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主张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向化工部请示, 同意进行普查工作。
    1956年4月,343队组织第四分队,分队长朱桂林,技术负责李少廉和地质人员刘去非、钟勋祺等,开始了凡口矿区的普查工作。展开了清理老窿和以人力浅钻为主的地表揭露。人力钻在水草坪按100m×5Om,其外围15平方公里范围内则按(400-200)m×100m,以寻找矿体和地质填图。结果在金星岭南部和北部发现了浅部矿体,以南部矿体规模较大,走向近东西。地表控制长度达250m以上,宽度一般10--20m,最宽达50m,为粉状铅锌矿石,北部仅个别人力钻孔见矿。与此同时,冶金部物探总队第九分队在矿区开展了物探工作,采用自然电场法及等电位法,在圆墩岭、虾更岭、龙虎坳等地发现多个自电异常,经验证部分异常见小矿体。同年l0月,在已开采的庙背岭和矿化较好的金星岭开始进行控制性岩心钻探。在金星蛉布置了0、2、4三条南北向勘探线,线距为100m;在庙背岭施工了7/CK1和9/ZK1孔,证实庙背岭矿体规模小,远景不大。金星岭南部施工O/CK1和2/CK1孔,发现矿体有一定规模,但都是粉状铅锌矿,难以利用,对其远景尚难做出评价。接着在金星岭北部选择地表矿化较好、老窿分布较集中的地方施工2/CK2孔,结果在灰岩中110.16--240.01m见,多层总厚度55.92m的块状铅锌矿。随后又于2/CK2孔之北210m处施工了2/CK7孔,见到4.58m及l5.34%厚富矿体,由此揭开了寻找金星岭盲矿体的序幕。于是沿矿体走向和倾向按100m×50m的钻探网度,进行全面控制和追索。至1957年基本上查明了金星岭的地质构造。大致控制矿体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国,对其远景作出了初步评价。
    为了扩大金星岭矿段规模,在见矿剖面0线之西100m的1线上施工了1/CK1孔,终孔深度327m,未见矿。1957年9月,赖应筏到凡口矿区任分队技术负责,与副技术负责李少廉及林香云等研究分析该孔落空的原因:(1)该孔主要在壶天群自云岩中钻进,只钻进了3O多米的灰岩,深度不够,还未到含矿层位;(2)在0~l线间存在有断层,且可能与北部庙背岭和圆墩岭之间的Fl断层相连接,推测金星岭矿体可能为F4断层切断后往南移。因此在1/CK1孔之南290m处的狮岭又施工了1/CK2孔,于287m及366m处分别见到厚3.07m和l9.30m的块状黄铁铅锌矿,从而发现F4断层下盘也赋存有工业矿体,由此明确了狮岭盲矿体的存在。随后紧接着往南施工l/cK3孔,按金星岭矿体产状推测,该孔应于更浅处见到1/CK2孔所发现的矿体。但是相应深度并未见到该矿层,而在245--400m处分别见到三层厚5.08m、32.05m及73.98m的铅锌矿体。根据两孔白云岩地层底板标高近于相同,矿体连接也近乎水平,与金星岭北邻矿体产状往北陡倾斜截然不同,结合地表浅钻所揭示的狮岭为一近南北向背斜的资料进行分析。怀疑产状可能有变,便以1/CK3孔为中心,垂直1线布设了东西向勘探线,构成十字剖面,结果证实矿体赋存于狮岭背斜东翼,向东倾斜,倾角30度至45度。从而基本摸清了狮岭盲矿体群的产状,为后来布置勘探工作提供了依据。
    1958年初,343队撤销,四分队改为广东省地质局凡口地质队。队长姜锐,技术负责赖应筏。同年8月改称为706队,队长尹善斌,技术负责赖应筏。金星岭矿段转入初步勘探,并对狮岭矿段进行控制和评价。至年底查明狮岭矿段规模巨大,于1959年转入初步勘探。
     根据巳掌握的矿体厚度、品位变化和矿化连续性,确定主要矿体为第1勘探类型。以100m×50m的钻探网度进行系统控制,求取C级储量。
     1960年初,722队并入706队,队长赵元金,大队技术负责陈赓札,凡口矿区技术负责赖应筏、李少廉。这时矿区进入详细勘探阶段,探求了一定数量的B级储量,进一步扩大了矿区规模,同时进行了专门抽水试验、矿石选矿试验及岩矿石物理机攘性质试验和各种综合研究工作。1962年4月编写了《广东仁化凡口铅锌矿最终储量计算总结报告书(初稿)》,经广东省储委和全国储委先后初审提出了补充工作意见,继续进行勘探施工。这一阶段着重补充水文地质测量,利用矿山坑道作了放水试验.还对金星岭Jb2号和狮岭Sh6号矿体B级块段按100m×(35--50)m与50 m×(35--50)m网度储量计算成果进行了比较和验算。
    1963年底,为了满足矿山建设之急需,提交了《凡口铅锌矿区水草坪矿床地质勘探中间性报告书》,队长于洲进,技术负责陈赓札,报告主编赖应筏。报告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金星岭北部资料作为矿山企业设计使用。1965年3月全区勘探工作完成,提交了《凡口铅锌矿区水草坪矿床储量报告书》。全区从1956--1965年1月共投入主要工作量:岩心钻探96263m。机械浅钻10293m,人力浅钻19121m,水文地质钻探3311m,抽水试验26个孔96次。勘探投资共453万元。计算B+C+D级铅、锌、伴生硫铁矿石、单一硫铁矿石储量。镓、锗、镉、银等伴生元素亦分别计算了储量。队技术负责及报告主编赖应筏。广东省储委1965年4月以[65]粤决字第8号文件批准,可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依据。
    为评价矿床远景,706队在提交储量报告书后,又调来千米钻机施工了4个探孔,钻探总进尺3267m,在狮岭深部一300~ 一750 m标高范围内的天子岭下亚组和东岗岭上亚组地层中发现一组矿体,认为狮岭深部具有工业远景.1965年10月由黄慧玲编写了《广东仁化凡口铅锌矿区水草坪矿床狮蛉深部钻孔和银屑坪物化探异常验证孔补充资料》。
     1976年起,广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932队在706队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矿山开采工作的需要在凡口矿区深部及外围、以及在铁石岭和石塘一带开展了找矿评价工作,尤其是沿狮蛉矿段的深部和南部.进行了进一步的控制和追索,发现了一些新矿体,储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于1983--1987年对狮岭南区段转入了初步勘探。1985年6月提交《广东省仁化县凡口铅锌矿区狮岭南区段矿产储量地质报告》,队长魏国椿,主任工程师刘忠业,报告编写人徐源清、温学阳、古向阳等。其后于1987年12月提交了《广东省仁化县凡口铅锌矿区狮岭南区段初步勘探地质报告》。队长郑中耀,总工程师及报告主编庄培元。报告认为狮蛉南区段主要矿体规模较大,呈较缓的似层状,厚度较稳定和品位均匀连续。将此类矿体定为Ⅱ--Ⅲ勘探类型.共投入钻探工作量38771m,计算了铅锌储量。有关伴生组分亦计算了相应的储量。1988年l2月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广东分公司审查批准。该队现仍在矿区外围继续开展找矿评价工作。
     在706队两次提交的报告中都曾经提到原生矿中有微量的辰砂存在,但未作详细工作。其后于1966年北京矿冶研究院进行选矿试验在锌精矿中发现含汞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广东冶金地质矿产研究所等单位,都对汞的赋存状态作了系统的研究。矿山于1969年将金星岭+50m和Om两个中段的副样送北京矿冶研究院检查,1980年由省矿产储量委员会组织的凡口矿山谓查组估算汞的远景储量并要求矿山计算储量报省储委审批,正式作为矿山开采储量。1987年5月,经矿山和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协议商定, 由矿山补采样品,提供经费,由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黄慧玲 赖应筏计算储量及编写报告。1988年9月提交了<凡口铅锌矿床伴生汞储量报告》。计算块段铅锌矿中伴生汞D级储量,1989年省储委审查批准。
     矿山基建于1965年开始,1968年投产,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铅锌矿山,经济效益很好,是国家一级企业。
     经过20多年来的生产检验,凡口矿区勘探工作对矿床的总体控制较好,地质资料基本可靠,并及时地补充了水文和工程地质工作,勘探成果基本满足了矿山建设设计和生产要求。
    凡口矿区的发现和勘探以至形成现在的生产规模成为我国最大铅锌生产基地,这是地质舫探工作者艰苦努力作出的重大贡献。50年代中期化工部343地质队地质人员根据地方政府报矿信息,充分发挥了地质技术知识和报效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热情,抓住了找矿线索进行地质研究,提出了正确的远景评价。同时,贯彻了综合评价的方针,提出寻找与铅锌共生的黄铁矿是扩大找矿的路子,并经过化工部同意开展评价工作,决策是正确的。随后,706队对矿区勘探是卓有成效的,工程质量和综合研究工作较好,勘探报告经过20多年来开采实践证实能够满足矿山开采设计要求,这是706队勘探者的功绩。
     932队10多年来为矿山生产服务取得重大成绩,扩大了矿区工业远景规模,对矿山发展将会有深远的影响,这也说明地质认识往往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今后还要继续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