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省云浮市大降坪硫铁矿发现史

(2007-10-18 01:16:46)
标签:

学习公社

矿业开发

矿产资源

云浮硫铁矿

地质勘探

分类: 话说找矿
广东省云浮市大降坪硫铁矿发现史
作者:王文焕
《矿床地质》,9(2),1994:89-92
    云浮大降坪硫铁矿是我国目前储量最大、含硫最高、质量最佳的特大型硫铁矿矿床,已探明储量2亿吨以上,设计年产原矿300万吨,于1988年1月建成投产。1991年产量占全国的4O%以上,开采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准备扩建至年产原矿400万吨。由于大降坪矿区的开发建设,云浮县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云浮市。矿区位于云浮市北北西4.5 km,由矿区至三茂铁路腰古站有矿山专用铁路支线,全程35km;另有一条窄轨铁路由矿区至西江六都码头,长16.5 km。
    矿区处于吴川一四会深大断裂带中段北西侧,云浮大绀山背斜北东倾伏端。区内出露的地层有:
     下部地层为变质程度较深的石榴石十字石钠长石片岩、片麻岩及变粒岩,总厚大于2000m;
     上部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1、石英岩、片岩夹千枚岩,厚130m;2、堇青石结晶灰岩、角岩、片岩及石英岩,厚240m;3、变质碳质粉砂岩、千枚岩、泥灰岩夹条带状硫铁矿层,厚200m;4、含锰粉砂岩、千枚岩夹灰岩及层凝灰岩,厚315 m。
    有关地层时代归属问题,因缺少化石依据,故尚有争议。矿区西部大绀山背斜轴部有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小岩体侵入。硫铁矿体的分布,北自长排岭,南至尖山,总长达4.16km,大降坪区段居中。地层走向南北,呈一向东倾伏的向斜,倾角30~50度。矿体产状基本上与围岩一致,形态为层状和似层状,富集地段呈大的透镜状。全区共有5个矿体,以Ⅳ号为主, Ⅲ号次之。矿石主要成分为黄铁矿,含少量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石平均古硫32.09% 。矿体埋藏浅,大部分可露天开采。矿区内铁帽和沼铁矿矿石的储量近2000万吨。
     1931年5月,两广地质调查所徐瑞麟、蒋溶沿西江进行沿江地质矿产调查时,到本区作过铁矿调查,采集了沼铁矿中的植物化石标本。化石经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张席褆博士鉴定,年代定为新第三纪,所处地层命名为大台层。他们将铁矿分为两类,即沼铁矿和铁帽。著有《广东西江沿江地质矿产》。其后广东省建设厅曾派人到矿区工作,估算铁矿储量达1000多万吨。
     1936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谭锡畴、高平到矿区作铁矿调查,著有《广东云浮铁矿》,认为沼铁矿系由铁质溶液注入古代湖沼经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估算铁矿储量601万吨。
     1957年7~11月广东省工业厅第三普查队对该区铁矿进行勘探,计算褐铁矿矿石储量478万吨,认为乌石岭段属沼泽相沉积型铁矿,狮子岭段属于铁帽型山坡堆积矿床。同年提交《云浮乌石岭狮子岭铁矿地质勘探工作报告》,由蓝家琛编写。
     硫铁矿的发现始于1958年3月,大降坪锡矿场工人在水源坑顶南侧打一条穿山窿道引水洗矿,在洞中发现了两层黄铁矿,即向云浮县委工业部报矿。1959年7月新兴县地质队在窿内采样2个,但没有继续进行工作。
    1959年秋,新兴县地质队在勘探大降坪铁矿时,本队技术负责黄毅坚在矿区主干槽中发现铁矿是残积而不是坡积,并根据大降坪村民黄桂报矿线索,到矿区南部尖山沟中看到出露的条带状硫铁矿露头宽约180m,经过追索证实,原来勘探的“铁质砂岩” 实为硫铁矿氧化形成的铁帽。他联想到地质图上“铁质砂岩”分布甚广,认为有可能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硫铁矿床。通过槽探、浅井、平巷揭露及测制l:5000地形地质草图等工作,探获硫铁矿8层,总厚42.34m,平均含硫16.7%,计算铁矿储量2190万吨,硫铁矿储量339万吨。并认为硫铁矿为沉积变质矿床,铁矿系由硫铁矿氧化渗滤而成,估计硫铁矿远景储量达l亿吨以上 1959年l2月,新兴县地质队提交《广东省新兴县云浮大降坪铁矿复查、黄铁矿普查初步工作总结及下步工作意见》,由黄毅坚编写。
     l959年l2月至1960年9月江门专署地质局502队进行详查,完成钻探1204m。认为该区含矿地层时代属前震旦纪;硫铁矿有4层,平均厚度由下而上为2.27、l4.24、52.9O和36.33m,平均含硫24%—39%~28.78%,计算硫铁矿储量3049万吨,尚有远景储量6lO3万吨;矿床成因基本属于热液交代。详查工作于1960年9月结束,l960年l2月提交《广东新兴大降坪黄铁矿详查报告书},由成奇龄编写。
    根据广东省地质局指示,勘探工作移交给723队进行。l960年lO月至l965年9月,723队对大降坪矿区展开了全区勘探,完成钻探4.6万m,总投资475万元。在此期间723队共提交3份地质报告。
     1962年l1月提交《广东云浮大降坪黄铁矿区地质勘探中间性简要报告》。工作时间为l960年l2月至l962年9月,这是根据化工部门要求,作为初步确定1963年建设项目的依据而编制的中间性报告。计算硫铁矿储量5800万吨,估算远景储量1.8亿吨。矿区地层时代,根据杨超群等与763队研究后改为泥盆纪主要矿体产于中泥盆世东岗岭组灰岩内,共有7个矿体,以Ⅳ号为主, I、Ⅱ号次之。矿床成因系热液交代。报告由大队技术负责扬超群主编,矿区技术负责为贺守悫、壬文焕。
     1964年7月提交《广东云浮大降坪黄铁矿区ll~l2线区段详细勘探报告》。报告是根据1963年6月国家计委广东云浮硫铁矿专家工作组以及地质都要求,在l964年6月底提交11~l2线间130m标高以上区段的勘探报告。全区计算硫铁矿储量1.6亿吨,其中ll~l2线区段为1.4亿吨,主要矿体产于中泥盆世东岗岭组内,为沉积变质热液富集矿床。报告主编为省局地矿处主任工程师周仁沾及何善才、贺守悫。全国储委审查批准该区段详细勘探报告。
     1965年9月提交《广东云浮大降坪黄铁矿区详细勘探报告》。矿区通过近5年的勘探,查明北自59线、南至40线范围内的5个矿体,连续长度为3762m (29--40线)。以Ⅳ号矿体最大,长2160m,斜宽150--480m,矿体中部厚度70--150m,两侧20--50m,以块状矿石为主,平均含硫37.28%,北段埋藏浅,粉状富矿发育,平均含硫41.O9%;Ⅲ号矿体位居第二,长2450 m,斜宽230--300 m,中部厚度60--80 m,两侧10--20m至5O~60m不等,以条带状矿石为主,夹少量致密状与浸染状矿石,平均含硫23.69%。
     矿床勘探类型:IV号矿体列为Ⅱ一Ⅲ类,以150m×50m和200m×(50~lO0)m 的工程网度求工业储量; Ⅲ号矿体列为l类,以50m×50m和100m×50m 网度求工业储量。根据l:5万地质测量资料将含矿层时代改属前泥盆纪,认为矿床成因是沉积变质热液富集。大队领导牛德居、蒋学芬,报告主编为何善才、贺守悫。主要地质技术人员有:徐日东、杨成美、徐庆登及黄毅坚等。全国储委批准硫铁矿储量2.O7亿吨,铁矿石储量1827万吨。报告可以作为矿山企业开采设计依据。
      1978--1985年为矿山基建地质勘探阶段,其任务是根据年产300万吨设计安排,保证三级矿量的平衡,加密钻孔控制网度提高储量级别和确定剥离最终边界。采用50m×(25--50)m 网度求取高级储量,共投入钻探5858m;1986年l2月提交《广东省云浮硫铁矿矿山基建地质报告》,计算储量2.O8亿吨。结果较详勘增加储量l53万吨。报告编写人张英才,审定人谭英杰。
    1985--1992年,广东省化工地质队根据723队提供的资料,对尖山地段进行了系统地质勘探,野外工作现已基本结束,正在编写勘探报告。据初步了解,计算的储量与723队近似,但工作程度有很大的提高。
     在矿区普查和勘探过程中,有关专家曾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其中有:1963年春,地质科学院谢家荣和中南地质研究所莫柱孙来矿区调研。谢家荣带回矿区薄片数十块,参与岩矿鉴定并解决疑难矿物的分辨和产出特征,为研究矿床成因提供了重要依据。1963--1964年,全国储委总工程师田奇儁和赵家骧先后到矿区检查工作田总通过中南区地层对比,认为含矿层时代暂定为泥盆纪较合适;赵总提出高级储量要在稳定地段求取,对保证勘探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3年9月,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徐克勤教授来到矿区,王文焕陪同并介绍矿区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徐教授经5天的调查研究后,对矿床成因提出“沉积变质加热液富集”的见解,比较合理地解决了矿床成因问题,被编制详勘报告采纳。
     1963年冬,地质力学研究所吴磊伯副所长到矿区,认为大降坪地区存在帚状构造,比较合理地解决了矿区构造问题。
    矿区勘查效益十分显著,通过近5年的勘探为国家探明了一个特大型硫铁矿区,矿石品位高,开采条件优越,地质工作质量好,报告提交的储量经过矿山基建勘探验证增加,说明勘探质量可靠。研究程度符合规范要求,各级储量比例分配合理,报告分阶段提交与工业部门的需要协调一致。详勘地质报告质量好,开采设计部门满意,全国储委及时地进行审查批准。
     1970年,矿山开始露天开采剥离,1988年建成投产,国家投资6.4亿元。1991年生产矿石264万吨,其中硫精矿64万吨,矿产品总产值2.2亿元,年利润4200万元。产品除硫铁矿外,尚生产硫酸和普钙。矿石除供应全国各省(区)外,还有硫精矿出口日本。从1986年开始至1992年6月底止共出口106万吨。矿山现有职工6800余人。
     回顾矿区铁矿地质调查时间虽早,但前后经历三次均未引起调查人员对硫铁矿床的重视,直到1958年,通过群众报矿和新兴县地质队黄毅坚的细心探索与思考,才揭开了“铁质砂岩”和沼铁矿与硫铁矿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巨大规模的硫铁矿床。1980年黄毅坚被地质部授予“垒国地质系统有重大贡献的地质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同时也说明发动群众找矿报矿与地质观察研究相结合,乃是地质找矿工作的一大法宝!发现硫铁矿床后,经过江门专署地质局502队证实远景规模巨大,广东省地质局及时采取措旋,抽调723队专门进行勘探,从而缩短了勘探周期,并保证了地质工作质量。
    勘探期间对矿床勘探类型的划分尚不够确切。1980年硫铁矿规范组通过矿山实例调查,结论认为Ⅲ、Ⅳ号矿床规模属大型至巨大型,形态较简单,构造中等至复杂,应属第1勘探类型,原勘探工程间距可以适当放稀;1986年省储委办公室专题组在《硫铁矿勘探研究程度和勘探方法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大降坪Ⅳ号矿体可定为I类偏复杂,属于形状较简单,结构简单,厚度较稳定至稳定,构造简单至中等的大型硫铁矿 ”这个论点最初为王文焕(第一任专题组长)提出,后为专题组研究确认。如果从整体观察并考虑到Ⅳ号与Ⅱ号矿体在空间分布的位置是紧密相邻的、两个矿体的面积变化系数均为20%左右、品位变化不大、加密工程网度验证储量误差小于l0%等因素,该区勘探类型基本上列为第1类型是较为适宜的。矿区勘探资料被列入1980年4月编制的《硫铁矿矿床勘探类型实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