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之道德境界

(2006-12-26 01:02:08)
标签:

老子

道德经

企业管理

矿业

刘继顺

分类: 地学人生
水之道德境界
刘继顺
2006年12月26日
   一经营企业之友人,历经磨难,初成大势。然因一偶然之中的必然事故,又跌至深渊。后得之人助,故东山再起。欲跨跃前进,可事与愿难尽善,徘徊不前。
   他颇崇尚老子,多推老子之处世之道于员工。余近日拜读《道德经》,特别是第八章老子对于水之理解,感慨良多。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难似水般管理公司,焉能以水之品德要求员工?余略有悟,原因盖出于斯。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此中老子评价了水之性格、品德和行为:水常常居于低洼、阴晦之处,而正是这自居如此低下,为常物所不愿意居的位置,才使万物皆受其恩泽;正是这与世无争、甘于处下的特性,才使其不知不觉中成就了自我--万物无一能离开其恩泽。因水之宽广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世人厌恶的卑下之地,故水之德行才接近于“道”。一个人若要效法自然之道--水之无私善行,便要做到若水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其实,老子这里倡导的是: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学习水之智慧、水之人生艺术和管理艺术,而非普通员工必须遵循的道德理念。
    细解上善若水,老子总结出了水之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因水具备了这些完善的品性,所以它不必与人争利夺权,天下无人能与之比肩,也无人能与之相争。一个企业管理者果若能做到这七善,则攻必克,战必胜,无往而不利,乃优秀企业家无疑也!
 
    一者“居善地”,谦卑处下的风格。 
   处位,要像水一样居低处恶。只有企业家处于低位,属下和高人才能够各尽其能地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否则,若企业家自恃创业时的辉煌,以为无所不能,胜人一筹,还有谁乐于献计献策?即使知晓企业家的决策是往火炕里跳,也无人愿大喝一声,拉他一把的!
    二曰“心善渊”,大度能容的胸怀。
   思考,要若水一样沉静内敛,常将自己置于清澈如水的心境,不固执已见,更不执着于外物,能抛弃众多物欲的约束,不贪图,不强求,顺应自然,保持心胸宽广,眼光深远,看问题才更透彻。这是一种不问收获只知耕耘的精神,古今之成大事者,均有赖于这种大度能容的胸怀。唐太宗心善渊,重用犯颜进谏的魏征,逐有“贞观之治”。项羽勇猛,但心胸狭窄,刚愎自用,不能容人,其谋臣勇将纷纷叛离;刘邦虽然只有十万之兵,却能容纳韩信及一帮文臣武将,遂得天下。老子一再强调“江海为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企业家的心胸要象江海一样的博大容物。只有心胸度量,才能接纳别人的聪明才干和积极建议;相反心胸狭窄,眼光如豆,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就会产生巨大的排斥性,使贤者远离,那是肯定成就不了百年老店的。
      三云“与善仁”,仁慈柔和的美德。
   待人,要善于象水对待万物一样恩泽遍地,而这种恩泽不是出于私心和偏爱,而是一种博爱之心。水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因此而成其伟大。至于一个有道的企业家,要真心地关心员工,帮助员工,自觉地将员工的福利待遇与企业的绩效挂钩,员工的工资是他们劳动之应得报酬,而不是企业家专有的恩赐,更不要以救世主的姿态来索取员工的拥戴。近年部分民营企业生产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工资待遇偏低,员工权益无法保障,由于民工的供给大于需求,怕被老板开除而忍气吞声,企业领导人没有认识到以仁爱对待职工,改善他们的工资条件和工作环境,保障合理的生活待遇是提高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高仕参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腔热血遭受冷遇,只有令他们敬而远之。我们的企业领导人是不是应该吸取道学文化的精华,形成有利于团结员工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壮大营造一个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呢?
    四是“言善信”,诚信无伪的准则。
    说话,要善于像水一样内影照形,无所偏离,讲求信用。水自高而下顺势流淌,潮涨潮落如期而至,这就是信。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信无伪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亦是人生的最高准则,何况之于企业家。“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意即企业家如果诚信不足,员工就不会信任他。“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德性”(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要信任员工,即使是不诚实的员工。“夫轻诺必寡信”,即轻易许诺员工的,势必很少遵守信约。要取信于人,就不能轻易许诺不能兑现的事情。“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老子是要人们警惕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漂亮的话语并不真实。“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告诫企业家,企令繁苛,朝令夕改,会加速失败,不如保持虚静,企业家只有把诚信做为企业的根本。只有这样的企业,对内才能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外才能有强大的竞争力,否则不讲信用的企业家终将被社会淘汰。
   五道“政善治”,严于律已的品质。
   为政,要像水一样虚静持恒,处中持正,善于约束甚至委屈自已。当水散落于四方的时候,能被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利用而毫不吝惜;当它汇集起来之后,虽然具有了排山倒海之势,却仍然沿着固定的道路而行,对任何生命都不构成威胁。
    六说“事善能”,方圆有致的修为。
   处事,要善于像水一样能方能圆,随机应变,尽显效能。水具有柔弱的形体,能方能圆,无所不及。凡事要竭尽全力,讲究做事的方法。一个人若只有“方”而没有“圆”,必然会经常碰壁,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只有“园”而没有“方”,多机巧,却又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园有致”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要做到“事善能”,则应该明白:天下的难事必作于易,天下的大事必作于细;企者不立(踮起脚来站,就站不稳),跨者不行(两步当作一步走,就走不远。),欲速则不达;凡事预先慎密的计划好,临事而不惧,好谋以成,否则事情即使侥幸暂时办成了,也将遗患无穷;选贤任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需要有统御全局的能力,要有健全的选拔与聘用各个层次人才的机制,使得企业各部门的工作都有相应能人来承担。
   七又“动善时”,择机而动的作为。 
   行动,要像水一样夏散而冬凝,应期而动,把握事物发展的机遇。一个有道的企业家,应当学习水的艺术,顺其自然,不失时机。条件不成熟时不要勉强去做,条件成熟了顺其自然去做,正确把握企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努力寻找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交汇点。老子又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意是说,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情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对付;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除。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动乱还没有发生时就把它治理好。见微而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若企业家能够做到如上之“七善”,即达上善境界,则为“不争”。管理之如水样,遇堵时则暂停留或另择他途,遇水决时则应势而动,其力无穷。绝不与环境做无谓的对立,亦绝不放过环境给予的一切机遇。这种看似与世不争而无为,实则是上争而无不为,这样的企业家又怎么会受万物-属下与同道的嗟怨,自已又有何过错可言呢?
  老子这一系列的人生哲学准则,若集于一个企业家之身,则至善至纯至美。
   这对于一个企业家是不是太难了呢?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外,又有何人能如此完美呢?然若能有其中之一美德,堪称典范而名垂千古了。周文王的以百里兴,老子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吴太伯的让国避地,张子房的自求封于“留”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理念。余也有些许圣君名臣,宽厚优容,成为“心善渊”的榜样。诸葛亮的三顾出山,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说是“与善仁,言善信”的楷模。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君臣上下,大体都有“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精神。东汉史上,有一段关于水的故事,那便是尚书仆射郑崇对汉哀帝质问“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对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故成为千古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们所引用。可惜郑崇的“臣心如水”,难免死于昏君哀帝之手。水若有知,当为其呜咽兴悲无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