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剧:母亲训死四岁尿床女儿
----“等待”是父母应对尿床的最好策略
今天一则让我触目惊心的新闻使我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自己4岁的女儿小蕾尿床,母亲竟在对小蕾严厉训斥中将她推倒,致使女儿头部撞墙最终重伤昏迷死亡。母亲讲述自己将小蕾推到后,发现孩子受伤,问4岁的小蕾疼不疼。小蕾回答说“你打的时候疼,不打的时候不疼。”多么让人心疼的孩子呀,我的心忍不住一阵揪痛。在派出所的妈妈抹着眼泪说:“今年6月1日儿童节,就是小蕾5岁的生日。”一个悔恨交加的母亲的眼泪,让人在同情中气愤着。(新闻背景链接:尿床女童被母亲推倒头部碰墙昏迷死亡)
孩子尿床是每一个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都会经历的过程,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父母就在为孩子拉尿奋斗不息、战斗不止。我们那一代的父母经常在回忆中说:“你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可见,抚养孩子的过程与屎尿密不可分,也是家长最疼痛的经历。我很庆幸,我们这一代父母有“尿不湿”,让我们从繁重的洗尿布工作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陪伴孩子娱乐的时间。即便如此,孩子什么时候可以自主控制大小便仍然是幼童父母最关心的事情。许多父母甚至把孩子可以更早的控制大小便视为合格和成功父母的评定指标之一。新闻中这个小蕾的母亲应该就是这种父母中一个极端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不乏像小蕾妈妈这样的父母,将孩子尿床怪罪于孩子,指责孩子思想上不重视才造成尿床。这些父母相信不管孩子多大都可以通过家长训练完成对屎尿的控制,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把孩子,在训练孩子排便的工作上全身心投入,不断总结每一次孩子成功拉尿的经验。孩子稍微大一些,就通过批评教育的方式,指责孩子尿床或尿裤子的行为,甚至像小蕾的妈妈一起采取更加粗暴的过激行为要求孩子必须对屎尿进行控制。这些家长在孩子控制大小便的问题上急功近利的追求更早的从屎尿中脱离出来,却完全不考虑孩子自然生理发育规律、发育的个体差异甚至是遗传等原因。
其实,孩子对尿床的控制就好比一个睡觉打呼噜的人不能控制睡眠中的呼噜一样,一个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在不能控制下尿床是多么平常的事情,惩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对不能担负的责任负责,是多么痛苦纠结的事。
美国《父母》杂志特别刊文《关于尿床的9大认识误区》中提到六七岁以下的孩子偶尔尿床是正常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膀胱容积还不够大,而且膀胱和整个身体的配合能力也还有限,很难在膀胱满了时,及时叫醒大脑去上厕所。尿床不是孩子不会上厕所引起的,也不能说明父母的教育有任何失败之处,因为这是不可控的。父母不应该为此惩罚孩子,同时也不需要为孩子尿床而自责。
对待一个不到6岁偶尔还会尿床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借助尿不湿,避免清洗的烦恼,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一定会有一天因为厌倦了尿不湿,而产生学会不尿床的动力。如果,孩子夜里尿床了,早上可以让他和父母一起收拾床单,也不乏是一个不错的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教育方式。
作为父母对于尿床最好的策略应该只有2个字,就是“等待”,等待一个尿床的孩子长大,让孩子在宽容、理解的氛围下成长,才是评价合格父母的唯一标准。面对母亲“训死”4岁尿床女儿的悲剧这样的极端示例,我们只能说逝者已去,带给我们的警示请生者共勉!
=========================================================
关于彤彤排便控制的琐碎事:
1岁8个月,彤彤第一次成功告诉我要尿尿;2岁彤彤白天可以准确无误的告诉我:“妈妈,我要尿尿。我要拉巴巴”。到现在2岁1个月大部分时间没有在出现白天尿裤子的现象(昨天,玩的很兴奋,尿了沙发一次)。但每天晚上仍然没有脱离尿不湿,前天,彤彤很不高兴带尿不湿,要求不带尿不湿睡觉,然后,准时在夜里11点尿床。
彤彤控制屎尿的先后次序是,先是晚上不大便,然后是白天告知自己要大便,然后是白天控制小便,然后希望彤彤有一天可以成功实现控制夜间的小便,我们期待着……

文章第一次出现在新浪首页,感谢育儿编辑对我的鼓励!

芝麻巧巧
现为新浪育儿博客“孕期”组的管理员,欢迎各位亲们有备孕、孕期、分娩及月子相关博文点击进入本博《育儿博客首页“孕期”文章自荐说明》在文后跟帖自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