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网络 文/芝麻巧巧
6月2日新浪的一则新闻标题很刺眼《6岁女孩不肯叫妈妈被生母打断7根肋骨》年仅6岁的小女孩琳琳,在本该欢度六一儿童节的日子里,却遍体鳞伤地躺在常熟中医院ICU里接受治疗。据医生诊断显示:孩子胸部有7根肋骨骨折、左手桡骨骨折、全身多处皮肤挫裂伤。医生在检查中还发现,琳琳身上不仅有新伤还有旧伤,食指、中指因曾受过伤而畸形,右侧锁骨有陈旧性骨折,左侧胫骨陈旧性骨折,右侧的肱骨也因陈旧性的伤而畸形。6岁的小小身躯竟然承受如此伤痛是让人难以想象的。许多与她同龄的孩子此时都生活中父母的无微不至关爱中、呵护备至的陪伴下。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制造悲剧的竟然是孩子的亲生母亲!打人理由居然是分别4年多的女儿回来后一直不肯叫她妈。
==================================================================================================
背景新闻:
6岁女孩不肯叫妈妈被生母打断7根肋骨
6岁女孩被生母打断7根肋骨续:怕挨打不愿回家
==================================================================================================
从新闻中摘录几段,来看看这个亲妈是如何给年仅6岁的女儿造成这一身伤痛的:
【母亲的自述】对于孩子身上的伤,王昌秀回答说:“那肯定是我打的,我也没在意。”对于琳琳7根肋骨骨折是怎样造成的,王昌秀承认:“是我一拳头打的。”对于琳琳手指的畸形,王昌秀解释说,有一天让她写字,她不听话,握笔不会握,就把她的手指掰了。“小孩子骨头脆,当时掰断了我没注意到。”采访中,王昌秀说了女儿的种种不是,说她贪玩、不懂事、不理自己……这些都是她暴打孩子的理由。
【邻居的描述】采访中,琳琳的表述得到了周围邻居的证实。“她基本上天天打琳琳,有时候早上四五点钟就要打小孩。一个月以前的一天,我刚刚下班,看到琳琳在门口被她妈妈一脚踹了出去,之后琳琳爬到了门边,又被她妈妈踩了好几脚。那天琳琳蹲在地上不敢哭。”邻居朱先生告诉记者。后来好多次看到琳琳在家遭暴打虐待:手放在地上用砖头砸,脚上的伤疤是被母亲用剪刀剪的。
看到这些,真的很难让我相信这是琳琳亲生母亲的所作所为,10月怀胎的艰辛,一朝分娩的痛苦,孩子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即便是责骂都万分怜惜,更不要说是这样的毒打,对于孩子的责打难道不是“打在你身,痛我心”吗?不禁让我们想问,是什么原因让血脉相连的母子走到互相伤害的地步,之所以用互相伤害这个词,并不是想为妈妈的责任脱罪,只是,我相信作为亲生母亲能够做出这么极端的行为,背后也一定有难以言表的无助、悲愤和苦楚。但即便如此,作为妈妈的此种行为也是绝对不能被原谅的,因为孩子作为受害最大的一方,伤痛给这个幼小的生命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的伤害,如此巨大的伤痛在孩子今后的人生中将会如梦魇般挥之不去,对孩子造成终身的影响,更大的伤害在孩子的心灵!
在新闻中的两段文字,也许可以让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放纵让打孩子成为一种习惯
【新闻摘录】“她就是不理我,不肯叫我妈妈。这个小孩对我没有爱。她的弟弟和姐姐,我从来没打过。”41岁的王昌秀说;
请注意妈妈的这句话“她的弟弟和姐姐,我从来没打过”,不考虑妈妈是在为自己辩解的原因,我们从假设妈妈所说的话是真实为前提出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呢?至少可以看出这个妈妈应该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泯灭人性、禽兽不如。在生活中,她并不是用如此恶劣的行为对待自己所有的孩子,甚至,妈妈对待自己孩子的不同态度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我们先不考虑妈妈责打孩子的各种原因,单单从这个表面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妈妈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放纵,从某种角度说妈妈已经把打琳琳这样的行为放纵成为了一种习惯。当责打孩子成为一种习惯时,母亲就会缺失对自己打孩子行为的约束力,让打孩子的行为成为了一种惯性所为,于是孩子犯错、妈妈打、孩子反抗、妈妈再打,陷入无尽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制。曾经责打过孩子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第一次出手打孩子心中感觉是非常复杂的,那是一种冲破自我思想限制的过程。然而,当一个家长将打孩子的行为放纵成为习惯后,那些经常打孩子的家长就会变得在打孩子前缺乏思考过程,对于孩子抬手就打、不假思索的将打孩子变为惯性行为,变成自己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一部分。
那么打孩子到底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乏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许多儿童教育学家也指出,家长打孩子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家长在打孩子过程中将自己无计可施、歇斯底里的状态展现给了孩子,把自己最最薄弱的环节暴露无疑,孩子也更加知道了家长在教育上的弱点,无异于让孩子了解了家长的所有底盘,如果将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比做一种博弈的话,暴露底盘的家长胜算的教育基本等于零,而孩子就将利于不败之地。所有,不轻易愤怒的家长才是最有威严的家长,因为孩子没有摸到家长的底。由此看来,作为孩子的家长首先要杜绝打孩子!更不能放纵自己将打孩子的行为成为习惯!
备注:关于打孩子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我从养狗到育儿--决不能打孩子,教育需要慢慢来》也阐述了我关于打孩子这件事情的认识。
二、生而不养是家长的渎职
【新闻摘录】2006年出生的琳琳出生8个月后,因为夫妻俩打工没有时间照顾,就把她送到贵州外婆家生活了4年多,去年4月才把她带回常熟和父母生活。“她就是不肯开口叫妈妈。我和她的沟通有问题。”王昌秀说。
自己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亲生孩子,不叫自己妈妈是怎样的一种失落和难以接受。此刻,曾经经历过孕育和分娩过程成为母亲的我非常能够理解这样的心情。
然而作为母亲,“生”固然是重要的,世间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比母亲经历生死赋予孩子生命的过程更伟大。但同时,另一个问题却更加不容忽视,那就是“养”,身为父母生而不养是一种渎职。如果母亲仅仅为自己是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人而居功自傲,认为孩子理所当然的应该称自己为“妈妈”,那就是最大的错误,一声“妈妈”的背后,叫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称为,更多的是这个称为背后承载的责任和义务,孩子的一声“妈妈”,叫出的是对这份亲情的认可。
正如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提到的:现代城市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父母决定要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用心,把和孩子相处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来认真对待,否则就是一种渎职。“当一个小小的孩子喊你爸爸妈妈,那不是轻飘飘答应一句的事,而是需要你在时间、精力和心思上付出很多。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等到孩子长大了,不知会有多少麻烦。”
育儿专家指出,0-3岁是孩子建立对父母依恋的关键时期,认知“首要抚养人”是这一时期孩子的本能,对这个“首要抚养人”孩子会建立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任感和依恋。孩子跟谁接触时间长、是否母乳喂养、夜间找谁才能安然入睡,都可以是决定谁是他的主要抚养人的要素之一。一般情况这个首要抚养人应该是母亲,而如果母亲放弃这种权利和义务,也就意味着今后教养孩子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孩子不认为妈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不信任妈妈是为他好,他凭什么要聆听妈妈的教诲?如果孩子不认为妈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又凭什么在乎他的行为会受到妈妈的赞许还是反对?当更多“只生不养”的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服管”甚至是“和自己没感情”的时候,请首先思考自己在孩子0-3岁时做为父母是否尽到了责任和义务。孩子愿意听从家长的教育来源于信任和依恋,绝非对家长打骂恐惧的屈服。
许多家长抱怨与幼年时期的孩子分离是出于被迫时,让我们来看看尹建莉老师给出的建议:“年轻父母,必须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这回事,尽量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身边,最好能天天见面。因客观原因必须要和孩子分离,也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时刻关爱,减少孩子失落感。”许多时候孩子才是教会我们做父母的“老师”,因为父母付出的一切都应该遵循孩子的需求。
陪伴孩子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过程是多么的美妙:那就是妈妈决定选择母乳喂养哺育宝宝,并为这个目标坚持不懈的过程;那就是每天晚上陪伴孩子入睡,心甘情愿的丧失了睡整宿觉的资格;就是孩子每次听到妈妈唱歌,就可安然入睡,半夜惊醒看到妈妈,就会停止哭泣;就是孩子在不会说话时,仅仅用哭泣妈妈就可以准确知道孩子需要的默契;就是孩子开始摸爬滚打的学习爬行和走路时,妈妈胆战心惊的保护却又提心吊胆逐渐放手的过程;就是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面对不标准的发言只有妈妈可以听懂和准确翻译的心有灵犀;就是每个晚上给孩子盖被子;就是妈妈给孩子费尽心思烹制的每一顿宝宝爱吃的丰盛美餐……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当我们听到孩子娇嫩的叫一声妈妈的时候,我想说:“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对得起这个称呼,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孩子叫我们妈妈,那就足够了!

芝麻巧巧
现为新浪育儿博客“孕期”组的管理员,欢迎各位亲们有备孕、孕期、分娩及月子相关博文点击进入本博《育儿博客首页“孕期”文章自荐说明》在文后跟帖自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