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精彩收藏 |
沈阳脑瘫青年艰难口述29年生活母亲笔录成书 | ||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0日12:32 辽沈晚报 | ||
这是一个让人流泪的故事。 从床到椅子只有一两米,从椅子到床也只有一两米,与生俱来的脑瘫把他的的生活压缩在这狭小的空间内。每说一句话,他的全身都要可怕地扭动。二十九年来,母亲一直把他当成婴儿那样照顾。
这是一个让人坚强的故事。 “我的身体被命运关在房子里,我的想法和思想还要被什么人囚禁吗?”他把自已思想产生的火花口述出来,由母亲代笔,竟完成8万多字的人生感悟,这是他“活着的证据” 这是一个让人振憾的故事。 透过这个故事,你可以领悟到一种博大无私的母爱和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的脊梁。 他叫姬刚,家住皇姑区松花江街。与姬刚进行交流,你也许可以得到力量。(交流热线:024-22716246 024-22849275电子信箱:xwtkb@sina.com ) 修改“命运的笔误”——姬刚的故事(一) 编者按 今天,新世纪中国残联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多年来,广大残疾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辛勤劳动、顽强拼搏,实现了自己壮丽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我们特别推出了脑瘫患者姬刚的故事,不单单是让人们更多地关注残疾人,更希望人们能从他身上得到力量。 姬刚只是众多残疾人中的一员,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人物。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只能支配自己思想的人,在命运面前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让常人无法想像。从姬刚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一直为人类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姬刚的故事也许能让你能够在逆境中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热爱生活。如果你有所思有所想,请发表你的看法。热线电话:024-22716246 024-22849275电子信箱:xwtkb@sina.com 一个让人流泪的故事 从床到椅子只有一两米,从椅子到床只有一两米,这就是二十九年来姬刚的生活空间,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就叫“一两米”。一部收音机、一部电话,成为这位重度脑瘫患者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母爱让他走出这一两米的空间,竟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命运 我来的时候,是向着成功飞奔,谁知道半路上遇到一扇门,我使劲推门,拼命撞门,用力砸门,门还是没开。 1974年夏天,姬刚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尽管他的生命十分脆弱,但像所有父母一样,儿子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希望。二人对儿子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设想:他将来要上大学,还要出国留学呢。 然而,时间不长,父母的希望破灭了。姬刚8个月大的时候还是无法抬头,两手拿不了东西。父母急忙把姬刚领到医院,医生检查结果让他们的心一下子凉到了极点:孩子患的是脑瘫。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随后的几年中,父母不知多少次领着姬刚先后去过合肥、北京等地多方求治,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小姬刚一天天地长大,眼看着同龄的孩子开始蹒跚学步了,而小姬刚还是站不起来,别的孩子大声叫着妈妈的时候,他只是对着妈妈傻笑。小姬刚注定要终生躺在床上,永远像婴儿一样要人照顾。“我苦命的孩子,这辈子你可咋办!”母亲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小姬刚并不知道母亲为什么流泪,只是呆呆地望着妈妈流泪的眼睛。 姬刚姥姥对这个外孙子视为命根子,她不相信孩子有病,她总有一个信念,孩子长大了,病会一点一点好起来,她幻想着有一天小姬刚会从对面跑过来大声地喊着姥姥。 小姬刚的表现让老人一次一次地失望。姥姥不只一次地打他的屁股:“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呀,不缺胳膊不少腿的,怎么就不会走呢。”然后,姥姥把小姬刚紧紧地抱在怀中,一老一小的哭声让人心碎。 毕竟是孩子,他没有想过将来会是怎样,只是当姥姥一气之下骂他是个废物时,他知道委屈地流泪,除此之外,姬刚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小姬刚愿意让姥姥抱着他到院子中看小伙伴放风筝,看小伙伴们追蝴蝶,愿意让他们拿着一只蜻蜓来吓唬自己。 随着小姬刚年龄的增长,奇迹并没发生,直到几年后,姥姥离开这个世界时,也没有看到小姬刚“出息”,姬刚还像个婴儿似的,自已不能做任何事情。“当时很多人把我当成了一个小动物,”姬刚说。父母的同事来到他家,总是要问上一句,“几岁了?”姬刚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回答完后,大人们都直摇头。 梦想 生命降临在我的身上,他的意义和价值我真的懂吗?我在门前种树、种草、种太阳,为我、为爹娘、为所有打不开门的人。 小姬刚的思维是清晰的,他渐渐地明白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只是在心中有一个弱小但充满希望的声音在说,这些都不是真的,一切都会改变,是这样的声音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他不只一次地做过梦,梦到自己不但会走路,还能够飞上天,像蜻蜓一样,飞过屋顶,飞过高楼,飞到九宵云外。他笑了,笑得那样甜,小姬刚多么希望这样的梦永远不会醒来。 小姬刚长到六岁了,院子中同龄的孩子都背起了书包上学去了。妈妈知道姬刚是无法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的,她买了台收音机,也许姬刚能够从广播中获得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让母子二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台收音机成了此后二十多年时间里姬刚最好的伙伴和启蒙老师。 妹妹背上了书包后,放学后就给姬刚讲学校的故事,还要把课堂上的知识告诉给哥哥。但是姬刚不能看东西,手也拿不了笔,妹妹教他认识了许多字,当然,认识的这些字对他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已经懂事了的姬刚常常背着妈妈偷偷地流泪,他想出去,想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走路,他也希望能有好伙伴一起玩。当他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的时候,他用尽全身力气试图从床上站起来,结果重重地摔到地上,听到动静的妈妈心痛地把他抱回床上。姬刚不服气,一段时间里,他几次进行这样的努力,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1990年,姬刚十六岁了,一天,他在广播中听说北京一家医院治疗脑瘫效果非常好,他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妈妈。妈妈将信寄到电台询问是哪家医院。在两个月的焦急等待后,他们收到了一位医生的可以治疗的回信。这封回信重新燃起了全家人的希望,母亲很快把姬刚带到北京。 姬刚全身插满了针头,痛得满头大汗,他想这也许是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了。然而,治疗了两个月后,姬刚和母亲都彻底绝望了。“都是妈妈不好,都是妈妈不好。”那时,姬刚的母亲真的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赎罪”。 开门 我的自悲就像外面的风,经常把我吹得东摇西晃,但是只要风停了,我就会变成早晨的太阳,那么热,那么让人感到希望。 姬刚的屋子中有把竹椅,把手上的竹片已经没有了。从六七岁开始,姬刚就坐在这张椅子上,一般情况下,他上午坐在椅子上,下午躺在床上。虽然二者的距离只有一两米,但也需要由家人把他抱过去。所以,姬刚在后来的写作中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一两米”。 多少年来,姬刚的世界也只有这一两米,他渴望与外界进行沟通,可除了家里人,他接触不到任何人,直到他20岁的时候,这一切都改变了。 姬刚常常想像其他听众那样,能通过电波与电台主持人对话,再通过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只要是说一句话的那样的朋友也好。这一切被妈妈看在眼里,1994年10月,在妈妈的提议下,家里安了部电话,那天姬刚收听一个热线节目。他鼓足勇气,迫不及待地开始打电话,几个电话号足足拨了3分钟,后来,电话掉在了地上。几次之后,他终于成功了,当他断断续续地说出自己是脑瘫患者,想结交几个朋友时,主持人感动了,立即将节目停了下来,把姬刚的电话号码公布出去。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姬刚的电话铃声就响了,对方是一个比姬刚小两岁的青年,他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后来,这位被姬刚叫作阿陶的青年成了姬刚最知心的朋友。在此后的两三天的时间里,姬刚家的电话成了热线,一个个陌生的声音给了姬刚很大的鼓励。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那几天,姬刚失眠了,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上是处在封闭状态下的,一下子可以与别人交往,他觉得世界突然变得很大,尽管这只是声音,但他已经很满足了。看到封闭了这么多年的姬刚通过电话与外界交流,妈妈的眼泪也止不住流了下来。 此后,姬刚通过这种方式结交了许多朋友,有学生、空姐、媒体工作者,有健康人,也有残疾人。这使他思想活动的空间不断地扩大,并在交流中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这些人中,现在仍有一些人同姬刚有着来往,很多人还多次到家中看望姬刚。 故事链接 姬刚作品(节选) 我的起点是零 我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我在这个世界上出现的时候,除了我家里的人我谁也不认识,我的起点等于零,我的基础就是眼睛后面那个圆形的空间。我的自悲就像外面的风,经常把我吹得东摇西晃,但是只要风停了,我就会变成早晨的太阳,那么热,让人感到希望。在过去的时间里,我时常失去动力,今天就用这几行字来提醒我,我的起点是零,所以我不该怕什么。 门开不开 我来的时候是向着成功飞奔,谁知道半路上遇到一扇门,我使劲推门,拼命撞门,用力砸门,门还是没有开。我曾经很消沉,但是没有绝望,我不能在门前等到我心跳的最后一下。生命降临到我的身上,我的意义和价值,我真的懂吗?我在门前种树、种草、种太阳,为我、为爹娘,为所有打不开门的人种。不要以为我很高尚,这些事情人人都该想到,都该去做。 想像会给谁动力 我想喊一声 声音在屋子里变得很大 在屋子外却变得很小 我想跳一跳 跳得比云还高 落下来的时候谁会把我接到 是大海还是母亲的怀抱 我想跑一跑 跑得比光还快 跑回过去的日子 把昨天的自己瞧上一眼 然后我们的手会高擎起什么样的火炬 跑向今天跑向明天跑向明天的明天 我的身后 会留一下行弯弯的脚步 它会被外星球的海浪冲掉、冲掉、都冲掉 只剩下叫喊跳跃和奔跑 记者关切
|
文章引用自:http://http://crab.sanmen.gov.cn/News/show.asp?url=NewsNews/s/2003-09-10/123217143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