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习美术史,以及我最欣赏的三位画家

(2010-08-30 11:20:29)
标签:

文化

美术

美术史

分类: 生活点点滴滴
从西海岸搬到东北,旅行的方式和目的都要彻底变化一下。众所周知美国西海岸、西南的自然景观是举世无双的:西海岸南北贯穿的观景公路上看太平洋惊涛骇浪拍打着岩石、穿行于红树林看密匝匝的古树参天、黄石的让人流连忘返的原始地貌、南犹他-北亚利桑那的美得让人窒息荒野、峡谷、山岩......

东北部有什么举世无双的自然风景呢?似乎除了一个大瀑布,就说不出什么了(有人说新英格兰的红叶也是,这个也太勉强了吧?)

这是题外话,这篇文字想说的是另外完全不同的主题,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关联(见后面文字)--总之,到东北部,不可能再以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美景作为主要旅行目的,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景致(甚至整个东海岸,加上南部,也没有),而这里有什么呢?--博物馆,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据说世界四大博物馆是卢浮宫、大英、冬宫和大都会?)

所以,我从一个迷恋国家公园的游客,一下子变成了迷恋博物馆的游客,或者具体一些说,是艺术博物馆-美术馆

于是,下载、购买美术史的书,开始囫囵吞枣,不管以前是否有基础(如果有的话,可能是小学时后曾经被老师央求着进美术小组吧;后来,获得过肯德基小学生绘画比赛的第三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妈画的,奖品是一个瓷盘,至今还在我家里保藏着;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anyway,这段时间的恶补,至少让我明白了美术史(限定一下是西方美术史)基本的发展脉络、基本流派,并且由于特殊的兴趣(或者说是很从众的兴趣),也开始关注一些印象派的专门史,说通俗一些就是八卦

所以也在这里推荐几本书,虽然有一些我也只是读了一小部分,但总还是都有着很值得推荐的理由的:

《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英]贡布里希 著,范景中 译, 三联书店

以下是豆瓣上的简介:贡布里希爵士,其殚见洽闻,斐然文采之作,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发一个时期的整个气氛。他以一本《艺术的故事》极为成功地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去欣赏前人的绘画,这是一部博学动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而又最经久不衰的著作之一。全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艺术的故事》自在西方问世以来,已重版二十余次,享誉全球,国内也有几个版本。

我觉得这是一本很通俗易懂的书,而且这本书本来就是给像我这样初学者写的

2
丰子恺《西洋美术史》

这个更通俗,也更简短,丰子恺本来也不是一个专职画家或者美术史家,只是用教育者的笔法把西方美术的故事娓娓道来罢了

3
《新艺术的震撼》   [美]罗伯特休斯 著, 刘萍君等 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某专业网站的简介:正如任何科学、生动的思想视角也不能避免自身的盲点,贡布里希对西方艺术史的解读逻辑(所谓“视觉匹配”等),走到20世纪50年代后的西方艺术面前就有江郎才尽之叹,所以推荐休斯的这本书。该书特点有二:一是语言生动。记得好像休斯主业是新闻作者,并不是职业美术史专家(也许不准,手边没这本书)。他诙谐、生动的语言对描述现代、后现代艺术相当适合。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阅读经历,许多谈后现代文化、艺术的文章本身就十分“后”,总是用一些晦涩的字词取得像某些后现代作品那样令人费解的效果,却不能像波普艺术那样明白直观。而休斯做到了“像波普”。二是缺少内在的逻辑线索。有得必有失,书中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现象的介绍资料丰富,但内在文化原因的阐释不足。好在用作对普通学生欣赏课程的教学背景资料,满够用。

4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画》 翟文明 编著 中国和平出版社
看画是最直接的了解美术史的途径,这本书是美术史上作品的精选,也以此为线索介绍了西方美术史上的主要流派、画家,并且承前启后,上下五千年

5
这个是我在宾大旧书店淘换来的书,并非年代久远的书,只是因为是二手书,所以进了旧书店,这本书很好地满足了我对印象派八卦信息的需求
Sue Roe, The Private Lives of the Impressionists, Harper Perennial
书中系统地八卦了从莫奈开始的印象派各位画家的私生活和公共生活

梳理过艺术史之后,对逛美术馆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知道该去注意哪些画家、哪些作品,如何去评价一些画家、一些作品,等等。不过我承认,对于真正的大师、真正的masterpiece(杰作),是不需要任何背景知识也可以欣赏的--虽然我不承认有完全脱离时代背景、脱离“语境”的作品,但是这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有些作品,即使带着时代的烙印,但也能很容易发掘出超越时代的意义来,例如我下面说的这几位,就是至今为止我最欣赏的三位画家。他们的作品,即使我没有翻阅过任何美术史,当我看过一些之后,我就能很轻易地把握住那些主要的特征,当我再次遇到他们的典型作品的时候,我能一眼就识别出来(不仅我,大部分人都可以的,因为他们的风格实在是太明显了)

第一位 奥姬芙(Georgia O'Keeffe)

如果说O'K可以代言美国的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美术的话,这个并不过分,她的画风,--所谓半抽象半写实的风格,--支撑起美国20世纪美术,使之能够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不想讲O'K的具体情况,网上有很多介绍,我只说我是如何和她“相遇”的。那是在我频繁前往美国西南旅行的那段时间,在网上搜索资料,看到对她的介绍,说这位画家特别喜欢在美国西南,--特别是新墨西哥州,--的旷野里一个人开着车狂奔,她和丈夫居住在纽约时候就经常到美国西南,后来丈夫去世后就干脆定居到新墨西哥州santa fe(这里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先锋艺术家、画家首选的定居地,santa fe也成了很有艺术气息的一座城市,成了大号的“宋庄”或者798)。我是知道那种感觉的,在美国西南所谓四角地区(犹他,亚利桑那,科罗拉多,新墨西哥),你一个人开着车在高速路上狂奔,可能1-2个小时都见不到其它的车,路旁没有建筑、人口,只有荒野、牲口......所以我从那时记住了这位女画家的名字,直到到了6月底在中西部地区旅行的时候,参观密尔沃基的艺术馆、芝加哥AIC(这里是奥姬芙出道的地方,她在这里AIC的美术学院接受初步的专业美术教育),都有很多她的作品(密尔沃基多一些,但AIC都是精品,但是O'K的最大部分作品是在santa fe的专门的“奥姬芙美术馆”收藏的),从那时起,才开始认真地了解她的背景、认真地欣赏她的作品(这样说有些不准确,因为我开始逛美术馆、学习美术史、也就是在最近几个月搬家离开加州之后)

我评价艺术作品(广义上的),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往往是这样的句式“谁谁谁的作品很好,能让我淡定”,这里往往包括张爱玲的小说,以及奥姬芙的画,这个并列或许不太恰当,但还是有共通之处的,至少,都是出自细腻的女性视角

奥姬芙的画,主题很简单,往往就是花(大得夸张的花)、新墨西哥地区印第安人的土坯房(这个是她居住、狂奔于新墨西哥时每天见的,新墨西哥有着美国最大最古老的印第安人聚居地、遗址,我的新浪相册里“四角考古”专辑有详解)、动物枯骨(据说是她狂奔于西南的公路上常在路边见到的--我在那里时是没有见过的,只见过活的吃草的、散步的牲口,见过一次倒毙路边的马,还没有变成枯骨的)。奥姬芙就是用最简单的色彩、线条,把这些简单的对象(当然也不止这三种,还有其它的意象,只是用得少而已)组合在一起,表现出各种场景,写实是说这都是现实的物件(虽然少见,如动物枯骨,不是日常物件,但也绝不像下面一位达利,尽画一些人们脱离了他的作品而无法想像的物件),抽象是说这些物件的组合,产生的叠加的意义,或者说艺术想象空间,是无穷无尽、充满变幻的,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角、基于自己的经验去解读、体会,于是“半抽象半写实”的风格就诞生了--据说这也是奥姬芙顿悟的结果,她早年在AIC,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追随哪一派的绘画技艺,最终明白要追求一种简单明丽的风格:简单的线条、颜色、对象

是的,简单的

复习美术史,以及我最欣赏的三位画家

复习美术史,以及我最欣赏的三位画家


第二位 达利(Salvador Dali)

首先说我的排位,只是感觉而已,无法说出先后理由的,因为风格完全不同

起源于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不同于杜尚的天真而深刻的“捣乱”(买个粗糙复制的蒙娜丽莎,加上两撇胡子,起名曰“她的屁股热烘烘”,然后送展,成了20世纪伟大的艺术作品,我总觉得他的捣乱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不是一种“超然”的表达),他们的作品还是有所依托的--技法上的传承、或是美学上的传承。达利的作品,也有一种“简单”--他的作品里构图的特性,--几乎都是在一个广阔的背景里(海洋、天空、或是旷野),有分出层次的事物(基本的层次是远近,前后,还有上下)。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构图,例如透纳的历史绘画里那种震人心魄的大海,衬托出激烈的海战画面。所以在解读上,这种构图也标识着典型的美学意义。

他的不简单在于那些物件本身,例如那个Memory里面软塌塌的搭在干树枝上的怀表盘,几乎已经成了超现实主义的代言物(icon),--现实里没有人见过软塌塌折皱了的表盘,像块毛巾一样,相反由于表盘代表着最无法用人力控制的流逝的时间,所以在潜意识里那其实是很坚硬的东西,但在记忆里,在达利给我们展示的记忆里,时间也变成软绵绵的了,软绵绵地流逝着的时间、童年

就是这种简单(除了构图,还有颜色、线条、光--远远没有莫奈那样讲究,或许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写生吧)和不简单的结合,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张力,给达利的作品赋予了独特的魅力。超现实主义的另一位大家马格利特,和达利相反,在构图上费尽心机,搞得十分玄幻,而具体的对象,却都是现实物件或者人物。马格利特也有不少粉丝,但我还是宁愿在达利的诡异的表现对象前多琢磨琢磨......

复习美术史,以及我最欣赏的三位画家


第三位 莫奈(Claude Monet)

终于到印象派了,我首先想写出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为什么,或者说是谁,第一个把Monet这个名字翻译成了如此消极、如此苍老的两个汉字?即使对比于印象派的其它几位领军人物,莫奈的作品也都可以称得上是很积极很健康向上的,既没有马奈的《草地午餐》和《奥林匹亚》里那种“赤裸裸”的玩世不恭,也没有梵高作品里的精神错乱气息,更没有高更的阴郁。总之,为什么呢?

关于印象派的讨论,关于莫奈对印象派的贡献(印象派就得名于他的《日出-印象》,这个大家都知道的),我不想多说,这个网上也有很多了,只摘录两段过于极端的评论,好像是豆瓣上看到的:

某A“欧洲绘画艺术的没落,就是因为抛弃了现实主义这一历史传统。看看伦勃朗、米勒、列宾这些人的作品吧,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师。印象派的作品,只是在对光影的技术处理上,色彩的灵活应用上有所贡献。把他们的作品,凌驾于德洛科洛亚、达维特等大师的作品之上,正是艺术趋于没落的表现。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以及后期印象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表现的尤为突出。”

某B“楼上的朋友,现代绘画也只不过是把绘画中具象形体的抽象因素提到日程上,时代毕竟有时代感,现代的富人永远没有古代的富人富有,能够掌握的资源也就越少,艺术家所能用生命承载的东西也就越少,如果不把什么东西放到它该放的位置上思考,也就谈不上意义。你的批判显得很没有力量,并且会对并不懂的人产生误导,如果这样子莫名其妙的批判,那不如从奴隶时代开始缅怀,因为单一个波拉克希特列斯就可以毙倒现实主义的一切伦勃朗。”

印象派之前的所谓古典大师(就是英文称为Old Masters--O和M要大写,表示专有名词--的人),都是在画室里"Finish"作品的,就是一切细部要描绘得十分精确,--尤其是人的表情,这也是我看Old Masters的作品很喜欢看的一个方面。正因为如此,也极少使用那些鲜丽的颜色,那些颜色使用多了,是会被批评家讥讽的,这样对背景的处理也就很简单,一般都是涂一个黑暗背景,以衬托主题。从莫奈(或者说莫奈-皮萨罗-雷诺阿-希斯雷-巴齐约-塞尚小集团)开始,一改往日的审美观念,从对事物细部“可描画性”的重视,转而对大自然真实场景的重视,对光与影的捕捉,对在光影操控之下事物的真实的变幻的色彩的捕捉。于是,风景画第一次可以不经过后期加工finish而在野外直接画完了,人物画可以用鲜丽的颜色表现光影的瞬间变幻了,绘画技法也相应转变,精描细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因为大自然光影变化是如此之快,画家必须像摄影家那样去capture一个场景)用相对粗糙的技法,把最直观的感受--光影和色彩--画出来,然后经过简单的后期加工(不是像Old Masters那样精细加工)就完成了

所以如果说古典大师是想通过表达永恒的价值(往往是宗教的、神话的价值)来打动、教育人,印象派的师傅们则是希望通过表现瞬间的惊艳来吸引人、博取人们的喝彩(我并不是贬低后者在价值上不如前者大,只是觉得后者的确有向商业价值靠拢的趋向)

不管怎么样,莫奈对光影的探索,对瞬间的迷恋,也在一百年以来生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生活,不正是越来越支离破碎了么?

复习美术史,以及我最欣赏的三位画家

复习美术史,以及我最欣赏的三位画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