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健”这个中国人是不存在的
(2010-02-24 17:36: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生活点点滴滴 |
P.S. 这个写前面吧,因为很多人看完我的blog问我Roger的talk到底都讲什么了,这次annual
lecture在不久后会有视频上传到
http:www.biophysics.org,就是美国生物物理学会的官网上,内容大概是三点:
1)
开发了电镜下的标记物质:一种像GFP一样可以遗传编码的蛋白,经过化学变化可以生成活性氧物质,这种物质能在电镜下被观察到(像在各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FP一样),所以用这种编码蛋白和你想看定位的蛋白fusion以后就可以在电镜下观察localization了(所有的原则都是和荧光镜下看GFP一样的,只是变成了电镜),这个可以看不就之后他们lab的Xiaokun
Shu童鞋的一作文章
2) 还是Xiaokun
Shu大牛,开发了激发后能发射远红外的蛋白,这种荧光蛋白比GFP或者EGFP的发光效率都要高几十倍,所以大有替代GFP的前景,这是2009年他们lab在science的一篇文章
3)
最NB的,他们通过一种化学设计,让肿瘤细胞特定识别并内吞(endocytosis)荧光物质,在荧光显微镜下肿瘤团块可以很明显地与周边组织区分开来,并且边缘清晰可见,这样可以在荧光镜下进行外科肿瘤切除手术,并且有效防止肿瘤细胞残留为日后带来新的病变,这个技术也可用于早期诊断和预后,这方面的工作是今年的两篇PNAS文章:
1.
Surgery with molecular fluorescence imaging using activatable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decreases residual cancer and improves
survival.
Nguyen QT, Olson ES, Aguilera TA, Jiang T, Scadeng M, Ellies
LG, Tsien R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Feb 1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20160097 [PubMed - as supplied by publisher]
2.
Activatable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 linked to nanoparticles
as dual probes for in vivo fluorescence and MR imaging of
proteases.
Olson ES, Jiang T, Aguilera TA, Nguyen QT, Ellies LG, Scadeng
M, Tsien R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Feb 1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20160077 [PubMed - as supplied by publisher]
××××××××××× 博 文 正 文 ×××××××××××
这个命题大概不用论证,人的名字反应的是语言、出生地、教育背景、性格......这些方面里,没有一个方面能说明Roger Y.
Tsien和中国或者中国人有什么联系:除了作为一个毫无意义的民族心理符号以外,这个真实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人Roger Y.
Tsien,没有什么“钱永健”(同理,Robert Tjian也不是什么钱泽南,Richard
Tsien也不是什么“钱永佑”,他们只是Bob和Rick)
2010年2月22日晚8:00,San Francisco Moscone Convention
Center,第54届美国生物物理学会年会,Roger Tsien在三千会员面前做National
Lecture,我想在座的很多人应该明白了,在什么样的境界里,诺贝尔奖不过是人生的一个普通标识,而真正做大事情的人,是以什么心态来看待这样的荣誉,而又以什么样的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步地去接近心中的梦想(应该明白了:原来这真的不是一种高傲的姿态,天才加上勤奋,真的可以创造奇迹,至少让人看到这个奇迹已经十分接近变为现实了)
对于Roger这样的人来说,诺贝尔奖大概从来都不是他刻意追求的目标(again,了解他的工作的人应该知道这绝对不是什么高姿态,他的成就--特别是他在做了诺贝尔奖的工作GFP等等之后,继续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不是一般的诺贝尔奖得主所能比肩的了),而他所追求的,大概是大部分诺贝尔奖得主连想都不敢想的:一个化学家,如何引导医学的革命(而且是如此全面的革命:从诊断到治疗到预后,从心血管疾病到肿瘤到神经疾病),这个世界上,一百多年以来,有几个人敢于胸怀这样的理想呢?而Roger已经把工作推进到了距离这个目标如此之近的地步
我们可以拿杨振宁做个对照,看看他们在得了诺贝尔奖之后的所作所为,有多么巨大的差异,然后就知道了在拨开光环之后,谁是真正的大师(至少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对事业的追求的人),而谁是真正的WSN
说句或许是题外话,当我看到Roger告诉人们如何用荧光显微镜引导外科大夫切除标记的肿瘤组织的时候,我想到我时常做的一件事:每当手指扎刺的时候,我都会尽快跑到实验室找一台显微镜,把扎刺的部位放到显微镜下,在镜下看得十分清楚后,由另一只手用解剖镊(就是那种很尖的小镊子)把刺轻松地拔出来--我一直以为这是我这个行当的一大便利
接着说Roger,我一直都觉得他是一个很平易近人又很拒人千里之外的人。在Roger所在的UCSD附近,就是La
Jolla地区,还有Salk, Burnham, Scripps几个著名的研究所,每个地方都有很多学术报告,所以Salk
institute就整理了Salk Bulletin公告La
Jolla地区的学术报告信息,每半个月一次,这个可以在salk的网上看到,也可以在网上免费订阅。我就是订了这个bulletin,看到感兴趣的就会到la
jolla去一趟参加一下。其实la
jolla到我住的irvine的距离几乎是北京中关村到天津郊区的距离,有时候想到经常为了一两个报告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而且还是坐火车加上坐汽车一路折腾(或者费很大精力找人搭车)自己也觉得很crazy,而且我甚至不会把感兴趣的内容限制在neurodegeneration或者neuroscience,其它领域cell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甚至plant
biology只要我感兴趣speaker比较NB的seminar我大概都会专门去听的
而在这所有seminar的听众里,我最常见的人就是Roger
Tsien。我有时也想不明白对于Roger这样功成名就的scientist,何必还要这样勤奋,当然Roger有特殊的原因:他是chemistry的背景,他要想把他的那些荧光染料(现在Roger已经开始开发电镜染料了,很NB的)源源不断地translate成可以应用于临床的材料,他就必须去接触biomedical
science的各种最新的问题和研究思路,甚至还要和临床直接打交道,了解临床的问题和他的chemical
biology能提供的帮助。不过,一心要做大事的人,不是我们这些寻常心理能想明白的
另外的一些诺贝尔奖得主,也有很多仍然在做着很NB的科研工作的,例如Eric Kandel或者Rod
MacKinnon或者Roger
Kornberg,都仍然在HHMI拿着美国最鼓励创新研究的funding,但是说到底也无非是把对原先的某个科学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在追求的层次上,似乎比Roger
Tsien要差一些
这就是我觉得Roger很平易近人的原因:每个seminar里,也是和你一样,背着电脑包匆匆地走进报告厅,拿些snack和饮料找个座位坐下,然后听报告、记笔记......只是他不会像很多听众一样听完就完了,提问阶段他总是有很尖锐的问题抛给speaker,我就见到他在Burnham把华人neuroscientist的大牛Morgen
Sheng问得瞠目结舌傻在讲台上,我那么多次和Roger一起听报告,就很少见他有哪一次没有提问的
就像这次Biophysics年会一样,或许是我和他关注的领域很接近,我参加的大部分session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坐在一个普通的座位上,有时候是个不起眼的角落,听完talk之后就去排队等着用麦克风提问......一个规模庞大的society年会的年度报告speaker,就这样像个学生一样看着program大本子在各个会议室间穿梭......
不过这也说明另一个问题:因为根据一般的想像,这样身份的人物,在圈子里network应当是何等的庞大,无论是去哪里听报告,即使不是speaker,也会得到至少和speaker一样的对待,在场的那个研究所或是学校的大老板小老板,肯定都要凑上去寒暄,local的头头儿,有些背景和荣誉的,或许还会做出像是很亲密的朋友的样子......但是我从来没有见到Roger的身边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既不会主动去和别人(无论是在场的老板还是学生)寒暄,也很少见过有人主动去和他搭话(除非真的有事情)--我见过有学生不知趣的凑过去搭话的,Roger只用冷淡到不能再冷淡的方式回应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他是一个很难接近的人原因:都是亲眼所见的,我甚至很少见到他笑过,即使是biophysics
society的president给他颁发奖章的时候,也只见他浅浅地笑了一下,而且显然是为了配合照相才做的表情。倒是他自己在national
lecture的最后show了几张他去瑞典领诺贝尔奖的照片,和瑞典王室的公主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他还是很happy的样子,看来诺贝尔奖这个东西,你可以不看重,但是谁得了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科研这个圈子,不是挣钱的地方,经济学家说人除了追求财富还追求名誉,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很虚荣的人,这个圈子很适合你--这时和本文主题无关的话
另一个和主题更无关的话是national
lecture之后的social,开年不利,搭讪的美女都不甚美(还是SfN的MM更多呀),且都unavailable,酒又喝得有点多,半夜回宾馆以后拿出信用卡就往门禁里插,幸好没人看到......

加载中…